资本市场是什么? 一个创造神奇的平台,一个挑战不可能的天地。 在此,山西的一些企业有着不俗的表现。 五矿稀土和盛和资源通过资产置换,使上市公司主业由电解铝或计算机应用服务变更为稀土加工与销售,退市风险得以化解;漳泽电力通过向同煤集团发行股份购买发电资产,不仅完善了产业链条,提升了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更开启了“煤电一体化”先河;百圆裤业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深圳环球易购,公司主业由不断下行的传统服装行业向跨境电商成功转型,成为我省第一只电商概念股;这些都是我省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的转型跨越、创造的奇迹。 在“促转型、调结构、稳增长”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在三晋大地日渐突出,尤其是上市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发挥上市后的高对价能力和撬动资产能力,以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体竞争力和公司价值为目标的战略性并购重组快速扩张,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更对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来自山西证监局公司监管处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辖区境内A股上市公司37家,其中主板30家、中小板4家、创业板3家,总股本728.43亿股、流通股本595.75亿股,总市值(含限售)5157.6亿元,在全国排名第19位;与此同时,壶化集团、紫林醋业在证监会排队审核,6家拟上市企业在山西证监局备案。另外,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企业还有45家。 但是,不可否认,从整体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上看,山西上市公司还存在一定差距和问题。 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期,山西证监局公司监管处对其辖区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针对利用资本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体现在: 其一,上市公司数量偏少,新兴产业类企业后续乏力。山西省上市企业总数少且增长速度慢,截至2015年12月末,全国沪深上市公司2942家,我省上市公司37家,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5。2010年后辖区仅新增上市企业8家,占比为21.62%。另外,新兴产业、创新创业型上市公司严重偏少,截至2015年12月末,全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800家,山西为4家;全国创业板上市公司534家,山西为3家;全国新三板挂牌企业5129家,山西为33家。后备上市资源匮乏,当前山西省在证监会排队IPO的企业仅有2家,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仅有6家。 其二,上市公司分布不均衡,对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推动力不足。产业分布不均衡,我省上市公司基本上分布在第二产业,以煤炭开采、炼焦、设备制造等传统行业为主,占到上市公司总数的77%左右,极少数民营企业涉及金融、医药、零售等非煤行业,但总体市值、规模均偏小;地域分布不均衡,我省上市公司集中于太原和大同、运城等市,部分地级市上市公司家数仍然为零,甚至新三板挂牌家数也为零。 其三,融资方式单一。2015年山西上市公司筹划再融资次数较少,融资工具比较单一,主要以非公开发行、公司债为主。其中,上市公司增发股份融资225.58亿元,公司债融资203.4亿元。 其四,再融资频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上市后的融资聚合作用。山西上市公司对资本市场的利用缺乏可持续性,许多公司首次发行上市后,未能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利用好市场的再融资机制。据调查,我省公司上市后融资次数在2次及以下的约为65%;从未进行过再融资(含公司债)的约为24%。 其五,业绩压力带来保壳问题,并购重组不求发展只为生存。部分上市公司业绩长期不振,辖区ST公司最多时曾达到7家,占当时公司总数的20.59%;有的公司靠营业外收入、转让资产等方式成为资本市场的“僵尸”企业,不到退市关头没有进行重组的动力。 其六,资源型上市公司普遍面临证照办理难问题。未确权资产无法参与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一类是由于证照办理涉及部门多、周期长以及程序不明确带来的暂缓办理等情况;另一类是历史原因形成的部分标的资产权属、证照不完善问题,补办手续成本高、可能性低。 其七,国有上市公司与集团股东的关系处理问题。由于许多国有企业当年未能实现整体上市,集团公司与上市公司的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未得到彻底解决,在当前经济下行周期下,不仅上市公司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和资金占用风险,也对开展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形成了现实障碍。 其八,套期保值参与企业少、持续时间短、资金投入少,实际效果不理想。山西上市公司以资源类周期性产业为主,受经济周期影响,市场价格波动剧烈,有较大的风险管理需求。据调查,山西上市公司认为自身有套期保值需求的有14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40%。但实践中,开展套保业务的仅有少数几家公司,且金额很小,处于试验状态,未能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周期带来的风险。 其九,对市值管理存在泛化理解,或视同投资者关系管理,或为避免“做大股本和做高股价”嫌疑而束手束脚。 羁绊快步走的因素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在羁绊着晋企融入资本市场的步伐?山西证监局公司监管处在其调研报告中这样指出: 原因之一,未抓住“煤炭黄金十年”产业转型时机。在前期“煤炭黄金十年”企业资金充裕、效益良好时,未能利用资本市场提前改善结构、进行战略布局,几大煤炭集团错过了将资产置入上市公司的绝佳机会。随后传统行业逐渐过剩、股市行情一路下行,能源类上市公司维持经营业绩已经自顾不暇,因此在资本市场上的动作越来越少。 原因之二,新兴产业、民营企业发展缓慢。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社会资本大规模涌入煤炭有关行业,诞生了一大批与煤炭上、中、下游相关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间接挤占了非煤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新兴产业、民营企业发展缓慢,成型、成熟的企业和上市公司较少。 原因之三,企业规范程度不高,愿意选择方便、快捷的传统融资方式。资本运作对企业本身资质、素质要求高,且在证监会审核前还需经过权属、土地、项目审批等一系列涉及多部门的审批手续,融资审批时间长、难度大、存在一定的失败率。直接融资资金虽然无偿、长期,但对融资项目、资金投向、收益分红等要求较多,资金使用自由度较低、信息披露要求高。银行借款要求较为单一、手续便捷,重点考察企业偿债能力,银行间市场审核发行流程简单,资金使用灵活度高,是许多企业舍直接融资而选择银行、银行间市场融资的原因。 原因之四,部分上市公司天然存在部分缺陷、长期难以改善,成为资本市场融资和并购重组的障碍。一方面,近年来一线公司所处的煤焦电等传统行业处于周期性调整中,整体行业效益不佳,经营业绩下降对公司开展直接融资和资本运作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煤炭类国有上市公司上市时剥离不彻底,与控股集团的同业竞争、关联交易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进行资本市场再融资和并购重组需要上市公司及控股股东旗下资产付出较大成本。 原因之五,地方政府部门对资本市场重视程度不够,引导、服务和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鼓励、引导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发展的措施不够丰富、多元,针对性不强。缺乏能够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支持的良好政务环境。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中涉及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出具文件时,有时发生事项复杂、缺乏协作、错失时间窗口等问题,涉及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的复杂事项时更为明显。 最后,对多层次资本市场认识不足,具有传统狭隘的上市观念。部分地方政府部门以及企业认为上市就是上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不愿意选择最适合企业实际的融资方式。 实现大发展的对策 “地方政府以及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厘清认识,明确资本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要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工作,明晰未来经济发展投融资增量主要来自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战略判断。”山西证监局在2013年的调研报告中特别指出。 对于如何提升资本市场功能在山西的发挥,山西证监局进一步建议,首先要发挥省级资本市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明确地方政府序列的资本市场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把资本市场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鼓励各级主要领导要把经济工作和资本市场工作一起抓,经济干部要善于学习、增强能力,熟悉和推动资本市场工作。 其次,要支持省内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和产业整合,通过资本运作做大做强,促进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向上市公司集聚,通过上市公司优先嫁接资本市场;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把政府有限的财力、有效的资源和比较优势,优先对接资本市场、嫁接直接融资工具,出台鼓励企业有效利用资本市场的激励政策,在电力、土地、劳动力、银行信贷等生产要素供给上给予倾斜,在收费、罚款、税收、财政补贴、证照办理等行政行为上给予支持;加强部门协作,探索对国有上市公司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权属、资质瑕疵问题的差异化解决方式。 第三,政府经济工作要尊重市场、敬畏规律、信守契约,要克服与企业争利的思维,给企业充分施展空间;要优化金融生态,打造政策高地、资金洼地,促进金融招商和资源有效配置;要部门善尽其责、有为有位,对于企业失信、债务风险等,果断出手、有效处置;逐步清除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制度障碍,减少重复的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事项,开辟企业资本运作“绿色通道”和“流程服务”,探索对改制上市、资产重组、挂牌申报等过程中涉及的土地、房屋、税务等各项审批、备案手续等进行一站式服务;加大宣传培训、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力度,营造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的良好氛围。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