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是句标准的鸡汤。你没看到“万”,如何能成为“一”呢,成功的分子之于分母的比例,换个说法,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罢了。我们比较过20年前“下海”和当下“创业”的环境,得出的结论是——如今要比从前好的多,这不是说物质财富,而是人们逐渐学会了建立在智慧与理性基础上的竞争和较量。好比一个是原始人部落征战,一个是现代军事战役,是社会微进化后的优越。但回到个体呢?20年前下海的年轻人,和今天的创业者们,哪一个更难? 20年前的中国,资本市场刚刚开放,社会资源极度匮乏,精神也是一片荒漠。此时国家鼓励人们“下海”,但无论政府还是民间,没人知道所谓的“游戏规则”。而在几乎“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不少人还是大着胆子下去了,原因再简单不过:之前穷怕了、饿怕了。脱离体制或许生死未卜,但这也是当时能够改变命运的仅有出路。凭借对财富的极度渴望,个体和社会都经历了一番野蛮生长。 90年代初下海的那拨人,不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知识分子和公务员,很多人扎进了金融、科技、房地产这些高风险的领域,但和今天不同,即使在这些“高大上”的行业里,干的却和“简单劳动”没什么区别。1994年的联想,柳传志主张走“贸易路线”,倪光南主张走“技术路线”,结果柳传志赢了,芯片的研发让位于品牌宣传。事实证明,联想的选择适应了当时的发展环境,在一个依靠简单和重复劳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技术引领资本”还是一个“为时尚早”的命题。 总的来说,20年前的“下海”基本靠的是胆量,凭借对物质的原始渴望奋力拼搏。如果还有什么,可能是靠点儿情商,因为办很多事都要“靠关系”,如果你善于组织巨大的社会资源,往往能获得极大的财富和地位,知识和智慧的作用反而不明显了。 今天的创业不同在哪儿?首先,社会环境发生了逆转,从一种短缺经济,变成了需求高度满足的时代。如果你还想靠简单劳动或者复制、照搬来做,一定是没机会的。其次,创业环境变得更复杂,信息爆炸,“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已经过时,不能再依靠关系,社会从“资源聚集型”变成了“智慧聚集型”——只有做出好的“产品”,金钱、人脉才会主动向你靠拢。于是从“下海”发展到“创业”,对个体的要求也就更高。当下的创业不是简简单单地满足需求,而是通过独特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将需求进行升级,寻找新的价值生长点,甚至打破原有的产业链。 对今天的创业者来说,智慧和激情是唯一可以长期依靠的真实力量。智慧的表现之一是思考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思维素质,来自于基因、教育和经验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思想体系,其中理性逻辑和数理能力特别重要;二是吸收和消化间接经验的能力,可以叫它“海绵特质”,在创业的过程中,你通常会和很多人交谈,如何吸取对方的观点和看法,并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也是能否持续前进的关键。 对个体而言,今天的“创业”肯定比20年前的“下海”更难。简单的复制不再有用,必须不断追求、创造新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外部支持看似健全(政策、VC),但创业者真正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眼下“互联网+”和“万众创业”的大潮来临,想要投身创业的个体要先进行深入的自我审视,政策和大环境是国家的战略选择,个体的命运还是要靠基于理性批判的思考。其实,无论“下海”还是“创业”,实际上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可能会占据个体大半生的时间,整个过程也充满了煎熬和艰辛,但请记住--时刻保持理性的清醒,并且抑制本性中的贪婪,这样的选择才是无愧于心的。 (作者系北京东方弘道资产管理公司董事合伙人,专注投资互联网领域)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