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首页 › 特色专区

情洒郎寨村——临汾市检察院警务处副处长王增华驻村扶贫工作侧记

2017-4-14 20:54| 发布者: 解刚| 查看: 879| 评论: 0|来自: 山西法制报

阳春三月,安泽大地杨柳吐绿、春意盎然,处处透着生机和希望。对于安泽县马壁乡郎寨村群众来说,村里的“第一书记”王增华也正是他们的希望。

王增华,临汾市检察院警务处副处长,2015年8月,被选派到安泽县马壁乡郎寨村担任“第一书记”。王增华到任后,立即走进田间地头,撸起袖子,扑下身子地干了起来。从修桥修路、维修自来水管道,到修建文化广场,从维修农家小院再到引导村民养殖致富,一年多来,王增华用深情加实干,感染着、带动着郎寨村的群众——

以村为家,带妻扎根深山

2015年8月18日,50岁的王增华作为“第一书记”,来到位于安泽县城南数十公里之外半山腰中的马壁乡郎寨村。郎寨村地理位置偏僻,山大沟深,由郎寨、西里、高峪三个自然村组成,现有村民445户1060口人,居住分散,有近百户村民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下。

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村民和村干部都认为“第一书记”在村里“驻”不长,转一转就可能打道回府了,于是村干部临时安排王增华住到村委会。让大家意外的是,这位“第一书记”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连星期天都不回家。由于村委会刚建成,居住条件艰苦,加上墙壁潮湿,王增华在工作不久后就中风了,只能去临汾就医,医生建议他采取两天一次的针灸疗法,他认为这种治疗方法要耽误村里的很多事情,于是他选择了较为痛苦的治疗方法——埋线疗法,15天复诊一次,妻子张建云担心他的身体,劝他治好病再上山,但王增华心里始终惦记着“第一书记”的职责,惦记着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说:“在部队16年,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干啥都不能给人家丢脸,干啥都要亲力亲为。我是检察院派来的,我不能给人家添麻烦,不能给检察院丢脸。”他耐心做通妻子的思想工作,带着妻子一起上山,把家从城里搬到了村里。

王增华深知,要想改变郎寨村的落后面貌任重而道远,要进行长期艰苦地奋斗,他必须要把根扎在这里,把家安在这里,只有融入到这个大集体中,融入村民之中,才会真正消除与村民之间的隔阂,使他们真正地安心。王增华认为,带领郎寨村脱贫致富,首先就要从改变村民的思想入手,思想是行动的先驱,只要村民从思想上摒弃懒散、无为的思想,辛勤主动地去开创新生活,那么郎寨村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有了长期驻村、率先垂范的想法,他几经周折选择了两孔无人居住的土窑洞,自掏腰包进行了修整,虽然条件简陋,但经过王增华夫妇的精心打理,一个像模像样的农家小院展现在村民们面前。王增华夫妇住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农村生活,并且很快与村民打成一片,从“城里人”变成了“村里人”。

心系村民,全心全意办实事

来到郎寨村后,王增华就走田间,访农户,与两委班子深入交流。在郎寨村,村民们干农活要通过两座小桥到地里去,由于年久失修,再加上雨水冲刷,小桥腐朽不堪。王增华在调研中看到这一情况,便主动到乡里、到县上反映情况,筹集资金。在县里的支持下,郎寨村不仅修好了两座小桥,还修建了六华里的小路。

他了解到,西里自然村由于地质原因,长期以来部分村民喝不到自来水,其他村子也有类似情况。王增华急村民所急,解村民所难,他多方奔走,积极与本单位、县水利局等相关部门协商,共筹措资金10万元,重新规划建设该村自来水水源地,维修改造全村自来水管网,仅用1个多月时间,1000多人全部用上了放心水、安全水。村民们喝着清澈甘甜的自来水,高兴地合不拢嘴,“第一书记”做到了村民的心里。

郎寨村路灯由于设施老化,每到夜晚,忽亮忽暗,故障不断,村民出行深一脚,浅一脚,不仅给生活造成了不便,还存在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多方联系,四处协调,在电业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对全村所有的路灯进行了升级改造,照亮了山村的夜晚。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王增华与村两委班子进行研究,经过合理规划,筹资15万元,在村里新修了一处高标准的文化广场,村民们在广场上既可唱歌跳舞,还能锻炼身体。村民笑了,王增华也笑了。他扶贫济困,关心学子,不仅筹集3万余元对郎寨村生活困难的老党员、贫困户、五保户进行慰问,而且先后为郎寨村8名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学生争取到每人3000元的助学资金。

村中无小事,王增华踏踏实实为村民谋福利,默默无闻为村民办实事,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67岁的村民刘帮泰激动地对记者说:“我们的王书记很能干,他来了之后,又是养鸡,又是修桥,干啥都是自己干。”刘帮泰还说道,“以前一下雨,河里有水,就去不了地,现在修了桥,去地里方便多了,王书记来了,群众受益很多。”

事必躬亲,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看到长期被废弃的沟沟壑壑,王增华的思绪豁然开朗:这大片大片被废弃的沟壑,不正是村民们发家致富的资本吗?

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干部就要先干出样子来,基于郎寨村的实情,王增华和村干部决定,利用废弃羊场,发展散养鸡,为集体经济增加收入,为群众增收趟出路子。万事开头难,为了把羊场改成鸡舍,王增华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铲一铲地清理羊圈,一根一根地筑造围杆……

鸡舍修整好之后,第一批捉来了400只鸡仔,资深的检察官是个养鸡的“门外汉”,王增华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从雏鸡到出栏,日夜坚守在35℃的养鸡棚内,像照顾新生婴儿一样小心看护着他刚捉回来的小鸡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第二批又捉来650只鸡仔。鸡仔前期的成活成品率居然达到99%,王增华硬是从一个检察官变成了“鸡司令”。在他的带动下,许多群众开始养殖散养鸡。

郎寨村滨临水库,钓客游客络绎不绝,加之村内“天下一奇”的无顶塔,王增华有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构想。于是他把自己的居住地简单装修,建起了具有浓郁乡村气息的“乡愁”农家乐。吃农家饭,喝荀子酒,住农家窑,用当地的特色风味吸引来八方游客。他的做法让村民眼前一亮,没想到自己祖祖辈辈守护的山山水水,是有待开发的绿色宝库。

经过村里初步测算,2016年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比去年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四分之三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和出路,在王增华的提议下,郎寨村成立了安泽县郎寨塔生态养殖发展公司,公司下有两个合作社,分别是养殖合作社和种植合作社。

郎寨村支部书记郭连财说:“王书记来了之后,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有了集体经济的概念,过去咱村底子薄,现在因陋就简,改造发展,集体经济有了很大改观。”郎寨村现在正在施工建设300亩的玉露香梨基地,同时与一家上市养殖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建立一座大型养猪场。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王增华正带领着郎寨村村民奋力前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电话:0357-3991268
联系QQ:649622350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