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勤 4月4号,中晋系实际控制人徐勤和他的高管团队被上海警方拦在了机场,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由此揭开。 截至案发,中晋累计向2.5万名投资者非法吸收金额累计近399亿元。 当时殷某已经怀有五个多月身孕,两人在今年初已经领证。据徐勤供述,当时他正准备飞往香港商讨借壳上市。 徐勤和他的高管团队随即被警方带回、并控制在他汤臣一品的住所。当第二天警方让他签署搜查令时,他已经瘫坐在沙发上,慌乱到签署日期时又签了一次名。 徐勤说,从4月4号上午被带回家中,一直到第二天中午警察送来搜查令,他中间一直没有休息过,就地组织所有高管开会,准备自己给自己踩刹车。 ‘ 徐勤是谁? ’ 据警方调查,徐勤只是一名普通的上海市民,他的父母就是普通的退休工人,他的前妻也是普通工人家庭出身。 从一个无名小辈,在短短三四年间,成立了庞大的中晋系以及国太系两大公司,非法吸收金额累计高达近399亿元。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 ‘ 第一桶金 ’ 2011年11月,徐勤就注册了第一家带有“中晋”二字的财务咨询公司。 中晋这个名字的由来,据徐勤自己说,是因为在自学中,他了解到,中国的现代金融业起源于山西的晋商:日升昌。后来,徐勤还注册了中晋1824的商标,因为1824年正是日升昌成立之年。 2012年,从医院离职后,徐勤开始了他的致富之路。中晋公司开始运作时,全部资本共计500万元,其中他自己的积累大概100万左右,问前妻家里借了200万左右,当时招了两个人,也借来200万左右。 最初,他以许诺每月2%的收益率,短时间内,就从40名左右的投资者那里,募集到了5000万元人民币。 ‘ 中晋野望 ’ 第一桶金的到来,让徐勤的野心变得更大,他想要募集50亿元资金。为了完成目标,他砸下重金包装中晋公司。 著名台球运动员代言、电视节目冠名、市中心的显眼广告牌……这些是中晋的高强度对外宣传。 通过种种包装手段,中晋系一下子被贴上了高大上的标签。与此同时,中晋用10%到25%不等的高收益来吸引投资者,在去年更是推出了收益率高达400%的产品。为了完成50亿元的目标,徐勤更是成立了220多家有限合伙企业。 徐勤说,成立这么多企业的原因,是想以私募股权基金的合法形式,来掩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目的。因为按照证监会证券法的要求,每个证券基金不得向超过50个投资者募集资金,当时设计的募集资金的计划,他们需要将近200家以上公司才能够募集到。 “中晋系”企业向投资者营造的形象,不仅全在最繁华地段最好的商务楼里,工作人员全都光鲜亮丽、收入不菲,而且拿得出私募基金牌照。 “中晋系”对外募集资金的方式主要是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名义。但按照证监会《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个人投资私募基金限制颇多:单只私募基金的投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 然而“中晋系”的理财产品5万元即可购入。在“中晋系”未兑付的52亿元中,投资金额小于100万元的投资人约1.26万人,投资总金额约为40亿元。 法律还规定,合伙型、有限公司型基金投资者累计不得超过50人。“中晋系”正是为突破这一限制向更多人募集资金,陆续成立多达220余家“合伙企业”。一般每个“合伙企业”吸纳48名投资者,另两个名额属于“中晋系”自身,每个基金募集总额达1亿元。数额庞大的流动资金并未通过银行托管,几乎全部流进了“中晋系”自己的资金池。 公安部门查证,整个“中晋系”220余家销售理财产品的“有限合伙企业”中,仅有一家到证监部门备案。 “包装”是徐勤常常提到词。他坦言,公司租赁高档场所办公是为了“撑场面”,让别人觉得公司实力雄厚,以便更好地开展资金募集。而不少投资者直接从业务人员晒出的豪车名表中见识了这家公司的“立身”。 据徐勤回忆,公司按照不同产品类型,向每个客户经理支付4%-400%比例的佣金,平均佣金比例约12%-13%,逐步演变成将一个产品利率打包给客户经理,由客户经理自行决定给客户固定回报,余下就是客户经理的提成佣金。为了奖励客户经理,徐勤也拿得出“大手笔”。负责“中晋系”采购的陈亮回忆:“头一年奖过10辆MINI,第二年就是10辆法拉利。 “我研究过法律。很清楚这种募集资金的方式其实是非法集资。”徐勤坦言这些做法不仅是为“包装”公司形象,也是为打法律“擦边球”:“中晋系”试图用私募基金的合法形式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募集资金,以规避被认定非法集资;通过支付销售人员佣金,规避直接向客户承诺固定回报。甚至客户需要跟“中晋系”签订4份合同,合同中不注明投资回报,也是为了规避非法集资行为:“这些年我一直试图回避违法,但违法怎么能回避掉?” ‘ 无果之路 ’ 一些投资者执着地相信“中晋系”与那些出问题的金融平台不同,因为“中晋系”货真价实地投资了120余家“产业公司”,2015年10月起还细分为信息技术、金融、房地产、贸易和服务五大“产业条线”,并且控股两家“上市公司”,是真正有“实业”的金融投资平台。 然而警方在查证这120余家公司时发现,绝大多数几乎空壳,仅十余家公司有“漂亮的业务记录”,但营业额却明显不符。 陈亮讲述了这些“产业公司”的运作过程。以“中晋系”从事信息技术的羽泰信息公司为例,该公司本身不具备任何研发能力,陈亮在外找到一家同样从事信息技术的第三方公司,与羽泰公司签下100万合约,号称购买羽泰公司的“产品”;同时“中晋系”的母公司国太控股将与这家公司再签一份110万的“采购合同”:“实际上两个合同的买卖都不需履行,国太控股出合同金额10%-20%的钱给第三方公司,做个流程出来,贴钱给羽泰公司增加业绩,‘讲故事’给投资人听。” 采用这样的方法,“中晋系”虚增了“产业公司”经营收入8.45亿元,实际为此向外支付了1.48亿元:“整个过程就是‘中晋系’的‘内循环’。” “中晋系”旗下部分产业公司虽有一定收入,但均为亏本经营。以开设在外滩5号的中晋博物馆为例,销售纪念品总收入330万余元,但国太公司仅房租、物业费用就高达2200万元:“这也是做给投资人看到,毕竟除了报表,还要有点看得见的东西。” 而所谓“控股”的两家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创新、中国趋势两只股票皆被业内人士称为“仙股”——价格极低、成交量极低,几乎没人交易。这样的股票往往只需3-5亿资金即可拉动。以“中国创新”为例,中晋系以每股5.6分港币买进,通过自己对冲将股价炒高,实际并无盈利,主要是让投资人感到“中晋系”的“投资眼光独到”。 警方调查发现,“中晋系”的资金几乎全部在内循环——由“合伙企业”吸纳公众资金至国太控股,国太控股再用资金包装“子公司”、股市对冲,几乎没有任何投资盈利渠道,投资者的本息来自新投资者的资金。徐勤亲口承认:“我们从资金运作模式来说就是‘庞氏骗局’。” 无论如何“包装”,终究难掩“中晋系”涉嫌犯罪的事实。 链接:中晋老板亲证庞氏骗局:个人挥霍5亿(下)http://www.sxlfjr.com/article-8688-1.html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