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首批5家民营银行陆续开业,在各自特色定位之下,民营银行被寄予希望,期待其发挥“鲶鱼效应”,为实体经济注入新活力。 在3月23日的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分论坛上,来自传统金融机构、民营银行、学术界相关人士就民营银行成立与发展发表了看法。 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认为,政策的开放、利率市场化推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互联网技术纵深发展等,都是民营银行发展的历史机遇。但是,经济增速放缓、网点少、成本高,的确也是其面临的考验。 作为民营银行的代表,上海华瑞银行行长朱韬用“举步维艰”来形容初创期的状态。他谈到,资本金少、客户基础弱、客户渠道少、品牌新,不可避免地令民营银行处境艰难,“也许十年内都是创业期”。 另一家民营银行代表——天津金城银行行长吴小平也坦言,利差收窄、不良暴露以及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的确给民营银行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不过他乐观地表示,在银行领域,资本的多元化必定会激发活力,另外,民营银行也可以为银行界培养职业经理人提供更多的通道,这是当下所需要的,也是民营银行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台湾富邦金控董事长蔡明忠认为,目前,大陆银行的状况和台湾民营银行进入之时非常类似,但是,大陆市场的容量以及当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情况,都给大陆民营银行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 被寄予厚望,业内人士也对其前景看好,但民营银行如何扬长避短,提高市场竞争力,依旧是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关键。 特色化经营是在场嘉宾一致同意的路径。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从市场的需求分析称,中国的银行规模超过200万亿元,占据着金融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为了防止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在未来的银行体系中,需要民营银行之类的新型机构通过创新给市场带来活力,给传统银行造成压力。“民营银行的使命一定是创新,而不是复制。”他表示,具有特色的民营银行会对现有金融链条形成结构性的弥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席蔡鄂生强调,民营银行的出现本身就是改革的重要一步棋,生来既是为了“补短板”,这对民营银行的定位、作用事实上已经有了清晰的要求。 对此,吴小平和朱韬都表示赞同,他们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认为和外界期许的一样,民营银行出生第一天就树立差异化经营思路,利用小、快、轻、灵的特点,形成贴近市场、快速决策、高效转型的模式。吴小平认为,互联网化、创新业务推动、服务中小企业、收费优惠、效率高是民营银行的竞争优势,他们将在未来更长时间的经营中夯实各自特色,向前发展。而朱韬也透露,在开业半年时间里,上海华瑞银行经营特色已逐步形成,服务自贸改革、小微企业和创新的模式初步搭建。同时,三大事业部开始运行,专注于帮助民营企业、实体经济建立跨境、跨市场、跨币种的资产管理能力。 蔡明忠表示,从台湾地区的经验来看,民营银行的开放,的确让公营银行对自己的服务模式有了大的改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朱韬认为,伴随着民营银行的进入,金融生态将不断完善。“大型银行要发挥大型银行的优势,在国际金融舞台和国家战略上发挥作用,小型金融机构发挥小型金融机构的作用,在细分市场上提供特色化、差异化服务,彼此配合、相互扶持、相互支持帮助。”他表示。 除此之外,监管层的态度积极而开放,或许也会使民营银行“鲶鱼效应”更好发挥。今年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就表示,从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情况来看,总体运行平稳,并为传统市场带来新的活力。虽然由于民营银行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市场影响还不太明显,但依旧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他同时表示,目前已有12家民营银行申请进入论证阶段,未来将按照“成熟一家、设立一家”的原则稳步推进民营银行试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