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被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具有重大现实和战略意义,是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作出的时代抉择。山西临汾市始终紧跟中央部署,而又先走了一步,早在2012年初,在“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的引领下,临汾市就提出了“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并将其作为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载体和引领临汾未来发展的龙头,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精心培育,厚植发展优势,将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步伐先吾著鞭。 临汾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过去临汾在环境保护上吃过很大的亏:由于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忽视了对环境的整治,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临汾在全国113个重点监测城市中一度排在倒数第一。这些年,临汾市始终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功能型治污、管理型治污和工程型治污,使空气质量越来越好、蓝天越来越多,城乡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生态问题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2013年,随着综改政策稳步实施,“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成为引领临汾未来的重要引擎,加上汾河流域良好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独特的人文优势和特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使之成为实现“临汾梦”的重要承载。 临汾市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包括生态工程,交通道路建设、产业园区建设、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和城镇化建设五大工程。汾河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是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率先开工建设的工程之一,是经济带的生态工程。项目总投资43亿元,主要对霍州市至侯马段汾河干流116.28公里以及43条支流汇入口进行治理与生态修复,设计工期为两年,建成后不仅提高治理段抗洪能力,同时新增的3610公顷绿地也成为临汾市中轴线上的绿色带和生态带。 与此同时,围绕这条中轴线,临汾市统筹区域内各种优势资源,“四化一体”、科学推进、先行先试、寻找突破,着力打造18个大型工业园区、10个大型现代化农业园区、6个物流园区、17个文化旅游景区,打造两个中心城市、四个“大县城”、十九个重点镇。 以最小的成本释放最大的潜力,以最小的投入产出最大的效益,使之成为吸引力最强、产业关联度最高,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示范区,转型跨越、先行先试的引领区。 2015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山西省政府《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纲要》,将汾河流域建成全省生态长廊、宜居长廊和富民长廊,临汾市又进一步加大“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力度,用三强化推进“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带动全市转型发展。首先强化项目支撑。启动总投资1892亿元,涉及生态环保、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民生类,共251项“经济带”项目建设。其次强化园区依托。推进“经济带”内的18个工业园区、10个现代农业园区、6个物流园区和5个文化旅游园区建设,重点抓好投资64亿元的侯马北铜铜业产业园、投资30亿元的汉能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投资102亿元的山焦年产60万吨烯烃等项目建设。再次强化“两区同建”。按照统筹推进“农业社区”和“农业产业园区”的思路,全力抓好洪洞天泽、襄汾丁村、侯马上阳、霍州西张垣等11个“两区同建”项目建设。 临汾市市长岳普煜曾强调,“要加快发展板块经济,抓好“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和开发区扩区等工作,打造临汾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日汾河,如玉带环城。生态修复工程不仅改善了临汾的生态环境,实现了环境治理的“华丽转身”,也充分发挥了工程的民生、生态、经济、景观等多重效益,成为“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先行先试“四位一体”建设的典范;经济带内的园区建设正在加紧实施,并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同时,强力推动新型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文化旅游园区的建设,让农民走进园区劳动、改变生产方式,从而实现农村管理模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业规模经营三大变革,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最终构建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 如今,迸发出无穷力量的“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在支撑起临汾“沿汾崛起,两翼齐飞”整体转型跨越新格局的同时,也将一个饱含着生机、迸发出活力、充满了希望的新临汾展现在世人面前。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