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陕西两省地理相近,人文相亲,地脉与历史渊源造就了相似的文脉。两省又是国内旅游资源最丰富的两个省份,彼此在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借鉴,取长补短。 作为西部文化旅游产业第一股,曲江文旅在陕西成功运作多年,根植于西安发展的同时,作为曲江新区唯一授权的智业服务机构,曲江文旅旗下曲江文化旅游研究院代表公司对外开展“智力+管理”双输出服务,战略转变“走出去”。 而缘于对彼此文化渊源认可、赏识,曲江文旅首个陕西之外的运作项目便在山西。曲江文旅有多年成熟的景区运作经验。 曲江文旅入晋后,我们一直积极探索将自身经验融入到山西文化旅游产业中,根植当地,实现合作共赢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谈及对山西目前旅游产业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寻根:秦晋两省“资源”相似 秦晋两省,一江之隔,风土人情、地貌气候相近,“秦晋之好”从2700年前就开始相传,相似的历史、气候和地貌,造就了秦晋相似的文化与旅游资源。 陕西是中华文明最重要发祥地之一。省会西安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汉唐文化,红色文化和发祥于关中的西秦文化都在国内独树一帜。陕西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全国首位。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7家,陕西仅古代帝王陵墓就有72座。 近年来,陕西将旅游产业作为其经济支柱产业发展,从成效上来看,以2015年上半年为例,同比增速超过20%。 与之毗邻的山西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炎帝主要活动地区,为“寻根祭祖”文化最显著的地区。山西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占全国70%以上,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之称,从数量和特色来讲,山西都极具旅游优势。 山西旅游产业近年来也有不俗的发展,总收入甚至超过了陕西。 陕西与山西两省以黄河为界,黄河沿线的旅游景点在两省的旅游资源分布上有相似性,甚至如宜川壶口瀑布与吉县壶口瀑布为分布在壶口两岸的同一景点。 在从“寻根祭祖”文化旅游资源方面,国内陕西与山西可谓最具代表的两个省。位于陕西黄陵的黄帝陵,数千年以来就一直是所有华夏子民寻祖的必往之地。而众所周知,山西大槐树,一直是海内外华人精神故乡的代言符号,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 地脉与历史渊源造就了相似的文脉,从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讲,陕西和山西两省有着太多的共性。正是因为上述共性,彼此在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借鉴,取长补短。 曲江文旅入晋也正是缘于对彼此文化渊源认可、赏识。也正因为如此,曲江文旅才欲将陕西的成熟经验,运用在山西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方面。 把脉:山西旅游要搬走“三座大山” 两省在资源上有如此多的相似性,都是国内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产业大省,在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占有上,为其他省市(区)所不及。但实际上,将资源转化为产业,就不能简单地以资源禀赋来论。 曲江文旅在进入山西运作项目后取得的一些经验,逐步摸底山西旅游产业的发展路径,所以我认为,山西旅游产业目前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意识问题,或者说是观念问题。这是内地省份在旅游开发商几乎都会存在的问题,但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山西,会显得更突出。 以曲江文旅涉足的太行山大峡谷项目为例,太行山大峡谷极具开发价值,作为中国最美峡谷之一,在曲江文旅2012年开发之初,几乎没有什么发展成效,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导致抱着金饭碗没饭吃——这就是没有把资源转化为产业的意识。 观念问题还具体体现在运作上。截至目前,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已经非常市场化、品牌化。但是太行山大峡谷初期的运作上,并没有在此问题上觉醒。意识问题或者观念问题是先于技术或者市场运作的,观念问题不能及时纠正,接下来的环节无论用多大力,都很可能是走错了方向。我认为,山西旅游产业应该以此警示。 其次,曲江文旅和山西旅游合作后,我觉得山西旅游业目前最缺的是内容。虽然山西有着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但能在全国拿得出手、包装运作成功的有多少?这与山西旅游资源很不成比例。 此外,旅游项目是一个集合概念。在单个旅游产品如果没有与之相通的关联品,没有可以提供附加值的关联产业,就只是一个成功的旅游项目。让附加值提升是该思考的问题。“羊毛出猪身上让狗来买单”的方式。 这在旅游项目的开发上,需要创新,但目前比较突出的是,山西旅游创新产品的推出上,顶层设计上不一样,分歧比较大。 最后,在旅游消费市场的培育上,山西有所欠缺——尤其是本土旅游市场消费的培育。旅游项目的定位需要接地气,不光是异地游客认可的旅游项目,才是好项目。 其实从长久考虑,本地人更能体味本土旅游项目的内涵,本土人对旅游项目深层次的需求,正是旅游产品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能激发起本地人消费需求的项目才是好项目。 问道:重新“找到、运作和发展资源” 在山西旅游如何突破的问题上,我先讲一个乌镇的例子。 乌镇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茅盾文学奖永久颁奖地址,从这个层面讲,乌镇是运作最成功的一个江南水乡古镇。但把时间回拨到15年前发现,那时的乌镇和其他江南小镇一样,有文化、有遗址,没有旅游产业。 我关注的是,它做了什么,变成今天这个5A级景区的。第一,深度发掘昭明太子、茅盾、木心等名人文化;其次,精细化每一处景区的建设。最后,不断争取国家级、世界级活动在乌镇召开。 这三个动作的背后,其实是找到资源,运作资源和发展资源,这个小镇在这三个环节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做到了极致,它很难不成功。顺着这个逻辑讲,山西其实有着更为丰富的地上旅游资源,似乎在找到资源方面不用愁,但是我认为,有资源和找到资源是两个概念。 缘于曲江文旅对历史文化景区的运营管理经验,我认为,山西旅游资源的发掘中,首先要将景区与历史文化内涵的契合之处找出来,需要包装,建立自己的品牌。 以曲江文旅运营的曲江景区为例,宏观处我们做“曲江”概念的文章,微观处,深度发掘每一个与曲江契合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如,我们发掘了寒窑爱情主题文化,再衍生出婚俗婚礼婚仪婚庆的体验式主题公园及酒店。 山西旅游资源禀赋毋庸多言,对此,我的首个建议是,深度发掘与之契合的文化资源,宏观处大手笔包装,微观处精细化运作,避免同质化,才有竞争力。 其次我要说的是具体运作方面。在曲江文旅走出去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学习国内外对旅游产品的运作。比如,如何规划让景点更人性化,更有观赏上的想象力。具体管理不好,一直是国内景区大而泛、多而粗的根源。 在山西旅游资源的耕作上,应该摒弃相对粗犷的运作方式,做精品,精细化制作。而这也一直是曲江文旅的长处。在太行山大峡谷项目运营中,曲江文旅用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整合,高品位开发,高水平管理,大力度宣传营销——每一个环节都做得非常成熟。 最后,就是品牌化。品牌效应、品牌的重要性我不多言。但就目前而言,山西旅游资源多而优,但包装成为大品牌的旅游产品少之又少。依照曲江的运营经验,宏观处大手笔包装,打造品牌,是一个旅游市场成功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 将我省保留下来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包装“集结”成大品牌,非常有必要。 曲江文旅入晋后,我们一直积极探索将自身经验融入到山西文化旅游产业中,根植当地,实现合作共赢发展。 另一方面,缘于山西丰厚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曲江文旅可以放开拳脚,真正做到根植当地,为这片山水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