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8”“双11”“双12”“黑色星期五”……购物节越来越多,“扫一扫”、农村淘宝、全球购……在动动拇指就能购物的“新消费时代”,你的钱都花到哪去了?未来还能怎样“任性”买?让我们来算算这笔消费账。 【移动端:成消费主战场】 “没想到,连路边的修鞋摊和杂货铺都能用‘扫一扫’支付了。”最近的购物经历让北京的王女士感慨消费方式的变化。 如今,移动端已成为消费的重要方式。以今年“双11”为例,阿里巴巴数据显示,移动端交易贡献占比达到68%,远高于去年的45%。苏宁移动端销售同比增长也近七成。 工信部直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11月发布预测称,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突破8.75亿,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消费已成为创新最活跃的领域。
【未来】 目前,网络提速降费正在推进,三大电信运营商基本完成固定宽带资费下调。随着4G的普及,未来,移动互联网将进一步开掘消费的蓝海。
【海淘:购物“触角”伸向全球】 从过去一小部分人选择代购,到现在全民“海淘热”,跨境电商的发展让国人的购物“触角”越伸越长。 今年的“双11”成为引爆全年“海淘”的关键点。阿里巴巴数据显示,超过3000万的消费者购买了国际品牌的商品,10个海外商家和品牌预售额破千万。进口母婴用品、进口牛奶、进口美妆整体创下成交新纪录。 这股消费冲击波甚至震撼了国外的电商巨头。亚马逊将“黑色星期五”的时间由过去的2天延长到18天,易贝也积极加入“双11”的促销之中。 今年以来,关于促进跨境电商的政策“红包”不断。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将达6.5万亿元。
【未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自贸区及投资协定谈判。“一带一路”战略也在稳步推进,加上多部委联合推出促跨境电商发展的新举措,相信未来“海淘”的范围会更大,海外购也会更加方便快捷。
【服务消费:拉动消费升级主力】 出门用打车软件、吃饭用“饿了吗”APP订餐、网上团购电影票、手机预约健身和教育培训课程……“新消费时代”来临,服务消费迅猛崛起。 这也成为今年“双11”购物的一大特征。在天猫,5000份宝马4S保养套餐不到2分钟被抢购一空;在苏宁,理财产品15分钟销售破亿元,苏宁影视众筹筹集资金达6835万元。 今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点发展居民和家庭、健康、养老、旅游、体育、文化、法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教育培训等10个领域的发展。 服务业正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随着可支配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消费者用于健身、兴趣培养、境外游、家政服务等方面的支出增多。
【未来】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加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以及互联网与消费的深度融合,未来服务消费的种类将更加丰富,体验将更加优化。
农村电商:开拓消费“新蓝海” 今年“双11”期间,浙江省平阳县中镇村的村民通过网购,买了一台价值50多万元的保时捷车,成为“双11”“村淘”最大一单。 农村市场,正成为挖掘中国消费潜力的“新蓝海”。阿里、京东、苏宁等国内电商巨头开始加速向农村扩张。其中,阿里于2014年底推出“千县万村”计划,计划在3至5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深挖农村消费市场。 农村消费市场的拓展与农民增收密不可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名义增速比城镇高出1.1个百分点。
【未来】 随着各项促农村消费政策的落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流通网络将进一步健全,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将有所改善,未来农民将享受网购的更多红利,并将有更多特色产品销往外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