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凉了”等报道让人们隐约感到资本寒冬的到来。当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所在,只是,在寒风中,或可冷静反思创业热潮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浮躁。 就像实体经济发展的其他领域一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不过,在一片热闹与喧嚣中,金融业在支持创新创业过程中,更应多出实招,以避免创业泡沫的产生。 目前来看,当前金融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虽已普遍引起重视,但在执行层面上还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创新产品和服务的示范效应大于实际效应。在地方政府及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股权、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新型质押业务发展迅速,对帮助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增信融资、获取金融支持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通过调查也发现,目前创新产品和业务多作为传统信用贷款或抵押担保贷款的风险补充手段,无法以其为主向创业者提供授信,产品效用和政策效果不显著,短期内对改变创业创新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作用不大。 其次,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水平相对不高。现阶段,一些地方政府虽然在着力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更多天使基金和创投基金支持创新创业中进展显著,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参与主体日益增多、市场影响稳步提高,但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仍是大学生创业、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外部资金来源,与国外形成明显反差,这不利于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再次,支持投融资的中介机构和服务平台滞后。目前,有的大城市虽然金融组织体系已较完备,但以大中型银行为主的市场结构特点和偏重国有传统企业的业务经营模式,使得金融体系存在功能缺位,缺少足够的动力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充分的金融支持。加之各类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不足,资金吸纳能力和市场影响力不强,科技评估、创业投资服务等中介机构发展较慢,难以满足创业创新主体的融资需求。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金融业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挑战,因为,初创期的企业由于资质和资产的缺乏,一时难以满足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因此,加大金融支持创新创业力度,要更多寄希望于“新金融”。 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金融创新的实施效果。我国可参照发达国家先进做法,引进或设立专门面向创业创新服务的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有效满足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另外,利用政策性资金建立保障性资金池,对支持创业创新的金融机构予以补贴或风险担保,加强银行、投资机构、保险、融资租赁机构和互联网金融等机构间的业务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多种创新模式下,拓宽服务空间、支持创业创新。 要发挥风险投资作用,改善创新创业活动融资格局。可通过做大做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完善风险救助制度和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发展社会化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等举措,进一步引导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加大对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积极推动担保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增加资本金,提高其对外担保和投资能力,增强对初创、孵化企业的担保及风险投资能力。 要搭建金融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有力配套支撑。可通过成立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为创新创业企业在贷款、保险、担保、风险创投、中介配套方面提供平台服务。搭建金融信息、企业信息、中介信息等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为化解信息不对称,推动融资供求双方对接创造条件。完善企业股权融资与交易市场,为开展技术产权和科技项目成果转让交易、拓宽创新创业直接融资渠道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中央始终强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这对于金融支持创新创业工作来说,也是一个重要考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无疑属于实体经济范畴,但其中的部分创业“泡沫”则可能有脱实向虚之嫌,而金融业在支持创新创业过程中,既要做到有诚意,拿出实招,提供有力度的支持,又要做到善甄别,把资金真正用于扶持有实体经济根基的创新创业活动。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