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资讯

孟岩:数字普惠金融的潜力与趋势

2021-5-9 17:18| 发布者: 解刚| 查看: 1102| 评论: 0|来自: 中国金融家

  编者按: 如今,数字技术被更广泛地应用到金融服务中。当 “高大上” 的数字技术与 “接地气” 的普惠金融相遇,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业内人士聚焦数字普惠金融,从不同维度共同探讨 “数字” 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的创新与挑战、实践与展望,共话如何让搭载着数字 “翅膀” 的普惠金融走得更稳更远。

  小微企业融资难背后成因复杂,与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社会信用环境相关,与银企信息不对称相关,也与银行普惠经营能力不足相关。截至2021年3月底,主要国有银行服务小微客户数量超过50万、甚至达到百万级,而银行内部专职的小微客户经理数量相对有限,传统依赖线下人工调查和审批的业务管理方式不仅无法支撑存量业务风险有效管理,更无法支撑进一步获客展业。在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全社会都在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极大地提升了金融透明度和信息对称性,为银行打造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对于推进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1”数字普惠金融新路径

  2018年以来,工、农、中、建四行小微贷款业务发展迅猛、业务占比快速提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5.27万亿元;工、农、中、建四行小微贷款合计3.78万亿元,占比24.77%;全国小微贷款增速30.85%,工、农、中、建增速分别为59.96%、50.79%、62.74%、48.15%,成为小微贷款服务的生力军,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实现“六稳”“六保”。整体上,国有银行找到了一条适应现阶段实际情况的数字化普惠金融转型发展道路。经梳理,国有银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以归纳为“6+1”业务发展新路径。

  依托数据,构建标准化融资产品。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国有银行最大的优势是庞大的存量客群,最宝贵的资产是数据大集中工程积累十余年的海量交易数据。以某国有大行为例,服务对公客户超过800万,蕴藏了丰富的小微贷款业务机会,是支撑其实现数字化经营转型的数据基础。新型数字普惠发展模式,首先聚焦现有能够反映小微客户生产经营动态的各类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造标准化产品,实现批量获客,着力改变传统线下普惠业务关系型营销、逐户审批的业务发展模式。同时,该模式显著特点是支持统一、快速的产品升级。运营时间越长,积累数据越多,标准化产品的业务策略、决策引擎和运营引擎越有效。相较线下传统业务,线上新型普惠业务全流程管理能力更强、风险响应速度更快、迭代优化效率更高。

  依托算法,提升智能风控能力。小微信贷领域,传统财务报表、经营规模等指标,往往不能直接作为客户信用履约好坏的判断标准。构建智能算法,充分分散风险,使得大数定律能够发挥作用,准确测算特定场景下的客户违约概率,已经成为行业内最佳实践。例如,业务准入时,可结合各场景特色数据和历史好坏样本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形成客户综合信用评分;在设定违约概率内,筛选头部客户。业务发放时,系统进行数据实时查询、校验,执行统一风险管理策略,避免过度融资和交叉违约。业务投产后,基于有针对性研发的风险监测模型,持续跟踪客户动态变化,支撑客户经理对预警客户进行潜在风险化解,保障将资产质量控制在既定不良率水平内。

  依托场景,做好批量获客和风控。通过实现场景对接、数据交叉验证,支持破解小微信贷快速获客、持续“防假”“防变”难题。以数字供应链产品为例,银行通过与核心企业签订总协议、实现系统直连,由核心企业在线确认或直接向银行传输贸易背景信息,支持批量拓展该核心企业上下游场景下的优质客户,杜绝伪供应链或虚假合同的可能性。同时,在场景对接实施过程中,聚焦场景下客群特征、特色数据和关键风险点,实施精准风控。例如,流水贷场景侧重企业回笼波动、交易对手变化;税务贷场景关注企业纳税评级、纳税波动性等。该模式有别于传统线下融资风险管理中“一套武功百家用”模式,针对性更强、风控有效性更高。

  依托网络,重构客户服务模式。近几年,各家商业银行依托移动互联网,陆续推出了线上信用快贷、抵押贷、数字供应链等线上创新产品,重新定义了小微融资服务的内涵、外延和管理模式。2013年以来,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快捷支付重构了2C支付结算模式;2018年以来,银行线上融资产品则重构了2B融资服务模式,优化了企业客户与银行、客户经理的交互模式,支持客户随借随还,提高效率、降低利息成本。信用有价、服务渠道线上化、业务模式闭环化,既给小微企业经营者提供了更多、更高效的融资渠道,也全面提升了银行小微贷款的资产质量。

  依托系统,保障业务连续运营。数据模型迭代、业务准入审批、线上服务交互、动态风险监测以及场景建设推广所需的API服务体系、多场景多系统之间连续数据交互等,都离不开安全、可靠、稳定的系统支撑。因此,数字普惠业务,具有典型的科技驱动型特征,依赖系统实现7×24业务运营,保障业务长期可持续发展。以动态风险监测为例,针对数以百万计的小微客户,按日、按周、按月进行多维度、批量化的监测分析和自动化的预警提示,都离不开高效的系统运转支撑。再如,数字抵押业务动辄数十万宗押品的估值盯市,须依赖系统,基于市场成交价格、城市房产成交量等数据,实现计算估值和动态管理,确保抵押足值。

  依托机构,线上线下交叉验证。全社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针对众多小微企业、企业主家庭信息、复杂社会关系,以及企业间隐性关联、投融资股权关系等情况,短时间内仍无法通过数据方法进行风险完整评估,仍须发挥国有银行线下机构和网点优势,通过线下收集家庭关系、社交行为等“活情况”“软信息”,并建立机制进行线上线下数据的融合,实现多维度数据交叉验证。

  行稳致远,坚守良好信贷文化。技术发展不会改变小微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实质。人依然是风险经营管理的关键要素。各级机构经营管理者、客户经理要树立良好的信贷文化,敬畏风险,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坚守底线。要强化合规意识,实现规范经营,满足监管要求。要持续完善前中后台协同机制,平衡好业务发展和风控的关系。总分行、前中后台,密切合作、形成共识,坚守良好的信贷文化,才能行稳致远。

  未来银行数字化发展趋势

  企业经营行为、资产数字化转型加速。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务院近期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国资央企改革发展重点任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伴随数字中国建设深入,企业的经营行为数字化程度必将日益提高,其所拥有的土地、厂房、设备、备料、库存、订单等都可以作为数字化资产,向银行进行融资,进一步消除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扩展“信用有价”的内涵,支持扩大商业银行融资供给。

  银行经营更加开放化线上化。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在此期间,银行非接触式服务模式和能力得到了加速提升和强化,有关趋势即使在疫情结束后仍将延续。疫情客观上也加速了“开放银行”时代的到来,无现金社会、支付、理财、保险交易、个人消费等大量“脱媒化”,大幅减少了银行与消费者的触点,银行经营获客迫切需要向产业端、消费端和政务端开放服务,沿着“走出去”“引进来”“生态融合”的路线,构建开放银行金融业态。开放化、线上化的渠道运营,最大的挑战正在于如何完成客户洞察、进行产品快速迭代响应,从经验优先向数据优先转变,基于数据、调配资源、完成决策,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保持竞争力。

  消费者权益保护更加规范化。2020年3月30日,中央发文明确加速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研究根据数据性质完善产权性质,制定数据隐私保护制度和安全审查制度,加强对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数据的保护。一年后,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于3月31日成立,北京率先在实践层面迈出了第一步。北京市副市长殷勇在讲话中强调,市政府将研究明确数据的法律权属和使用权交易问题,为促进和规范数据要素流动,提供法规保障。同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要求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以维护贷款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公告强调,利率应以对借款人收取的所有贷款成本与其实际占用的贷款本金的比例计算,并折算为年化形式,杜绝市场上不规范、甚至恶意误导消费者的违法行为。数字化时代,银行经营中更要加强消费者数据资产使用授权、产品规范告知义务等消费者权益保护,确保合规经营。

  (作者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联系电话:0357-3991268
联系QQ:649622350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