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改革蹄疾步稳地渐行渐近。自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提出设立科创板之后,短短一个多月内,科创板在各大会议上频频出现。各省市也积极响应,摸底企业“备战”科创板上市。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重提科创板,并强调“推动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尽快落地”。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分析师张玉龙认为,科创板作为增量改革,是资本市场服务创新的试验田。科创板有利于初创科技型企业的融资,也是完善资本市场功能的重大举措。
![]() 推动资本市场多层次改革 证监会此前表示,当前最重要的是把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重要指示,作为新时代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头等大事,抓紧落实落地。在中央的积极推动下,科创板从“出生”到“落地”的速度很快,也被市场寄予厚望。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科创板的推出并试点注册制,具备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既是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短板的增量改革,也承担着引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担。 长期以来,我国A股市场对上市企业的盈利要求较为严格,阻挡了部分初创企业直接融资之路。加之今年IPO持续放缓,审核趋严,对科创企业上市和私募股权投资退出的影响较大,香港和美国较为宽松的资本市场成为这些科创企业上市的首选之地。优质上市公司资源外流,让国内投资者失去了分享发展红利的机会。 科创板在此背景下设立可谓意义重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强调了资本市场的“开放”和“有活力”,而科创板,则是资本市场中的一条“鲶鱼”。东方富海董事长、创始合伙人陈玮表示,科创板可能会倒逼现有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提高资本市场整体的流动性,有利于形成真正多层次的市场。 除了增量改革,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也是资本市场改革的方向。如是金融研究院投行部总监、首席资本研究员张奥平表示,在过去的经济环境下,有充足的优质待上市企业资源,政府有条件对优质资产进行预筛选。但如今市场基础环境已发生改变,多数国企、央企都已经成功上市,优质资产越来越稀缺。此外,过去的传统经济可以通过固定的标准,如净利润和连续盈利等进行筛选,但如今代表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企业的成长逻辑及筛选标准在不断变化,这都增加了预筛选的难度。在此情况下,设立科创板并将证券发行非市场化的核准制转变为市场化的注册制,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各地积极响应科创板 科创板的设立也得到了各省市的积极响应,多地政府正在遴选拟登陆科创板企业,更多奖励政策也有望出台。 近日,浙江省创业投资高峰论坛暨创业资本与创新成果对接交流会上,浙江省创业投资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顾斌表示,浙江省创业投资协会申报了103家企业,并将这些企业根据一个指标体系,按照科创能力进行了排序。 12月17日,陕西省西安市金融办官网正式发布了“龙门行动”计划之遴选“科创板”上市企业征集令。此前召开的西安“龙门行动”计划工作推进会上,西安市金融办副主任王丽表示,西安市首批30家拟登陆科创板企业名单已完成遴选推荐。 安徽省此前提出,对在科创板等境内外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的民营企业,省级财政分阶段给予奖励200万元。安徽省也成为全国首个明确将对登陆科创板上市的企业给予奖励的省份。 此外,券商和VC/PE也积极备战科创板。此前有消息称,目前已经有部分券商在拟定内部标准,对具有上市潜在可能的科创类公司IPO项目进行收揽,部分券商还通过加强与创投机构的合作来实现对标的项目的搜集。中信证券研报认为,科创板首批试点公司大概率从券商已经开始辅导的IPO项目中挑选,这些公司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具有冲刺A股上市的盈利能力。 资本市场倒逼企业科技创新 从科创板、创投税等利好政策陆续出台,可以看出国家对于支持高科技初创企业的决心。业内人士表示,高科技创新企业是我国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动力,改革资本市场不仅能够给予初创企业足够的发展空间,更有利于倒逼更多的企业提高自身实力,走上科技发展之路。 近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我国高科技产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相比发达国家来说,还略显不足。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百千万排行榜(2017)》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目前8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中,高达97.3%的企业的有效专利数不足100件,有效专利数超过1000件的企业占比仅为0.1%。 张奥平表示,科创板的推出意在落实我国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其将帮助我国更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打通融资渠道,对接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将市场更多的资金有效配置到科技创新型企业中,直接或间接的增强其科研能力与吸引科技创新型人才的能力。除此以外,科创板的推出及优质科技创新型企业登陆科创板也将对更多的企业产生科技创新的示范效应,倒逼更多的企业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升级。而不具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习惯于靠不断扩大市场规模成长的企业将逐渐被资本市场所淘汰。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