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出“柳暗花明”改出“春水一池” 【核心提示】充分发挥农垦人苦干、实干、巧干的精神,临汾市尧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已形成蔬菜、果瓜、肉食、粮油、调料、水产海鲜等十大类农副产品综合批发的交易大格局,承担临汾市70%以上的农副产品供应。截至2017年,市场拥有摊位近1500个,吸引1270多户商户进驻,年交易量突破10亿公斤,年交易额达到40多亿元,年收入达到了3183万元,并一跃成为 “全国农产品流通市场网络骨干市场”和临汾市唯一的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 作为一种非常独特的经济社会现象,当前农垦这个工人的“弟弟”,农民的“哥哥”必须要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因为自身的发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正因为这样,从2015年起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推进农垦深化改革的文件,鼓励国有农垦企业,加快实施“联合、联盟、联营”战略,加强产业联合、资产联合、资本联合,在变革中求生存、求发展、求突破。 文件为发展举步维艰的我省农垦企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大多数农垦企业受制于机制、体制、思路、胆略等束缚,改革仍在“摸着石头过河”,仍在苦苦寻找着求解发展的“钥匙”。而临汾市尧都区奶牛场却捷足先登,通过兴建批发市场、组建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公司,跑到了农垦改革的前列,蹚出了发展的“艳阳天”。 临汾市尧都区奶牛场是怎么做的?他们的“聪明才智”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成功? 断臂求生,“不务正业”建农副产品市场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晋南最大的“菜篮子”——临汾市尧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市场内车水马龙,交易区井然有序,货架上琳琅满目,商贩们生意兴隆。但即便是地道的临汾人,有很多也不知道,这个市场背后的“东家”,是有着60年历史的一家“老农垦”。 这家 “老农垦”就是1958年建场的临汾市尧都区奶牛场。奶牛场自然是养奶牛哩,但时至今天,这家奶牛场早已不见一头奶牛,不见一间棚圈。全场230多名干部职工全部进入第三产业,忙着搞经营,忙着抓创收。 奶牛场党支部书记李福云介绍,奶牛卖光早已是十几年前的事儿了。奶牛场隶属尧都区农林委,原本有300亩地、260头奶牛。上世纪90年代初,因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本处于城郊部位的奶牛场,身不由己地被“推入”城市中心带。 随之而来的城建蚕食土地、养殖成本增大、粪污污染环境、全场运营亏损,成为难以为继的一道道“硬伤”。生存发展的问题,像一大片乌云,压在了全场干部职工的头顶。 改革!改革!必须要改革!!否则职工们的“饭碗”谁来给!? 痛定思痛中,场领导于1997年将改革的“手术刀”挥向了 “让奶牛下乡,让牛奶进城”。 响应国家的有关号召,腾出剩余的150亩土地 (全场最大的资本),借助地理优势兴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于是,带有市场化性质、公司化运作的临汾市尧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随即诞生,与奶牛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进行管理。 “到2000年,我们进行了产权制度的彻底改革,也就是这一年底,我们面向社会卖光了所有的奶牛,甩掉包袱,轻装上阵。现在想想,这真是一种断臂求生的做法。”李福云向记者回忆。 主动求变,“分灶吃饭”眼睛向外找市场 农垦难改革,往往是因为不知道“我是谁”。尧都区奶牛场改出活力,革除弊病,恰恰是因为知道“我是谁,我应该去哪儿”。 充分发挥农垦人苦干、实干、巧干的精神,临汾市尧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已形成蔬菜、果瓜、肉食、粮油、调料、水产海鲜等十大类农副产品综合批发的交易大格局,承担临汾市70%以上的农副产品供应。截至2017年,市场拥有摊位近1500个,吸引1270多户商户进驻,年交易量突破10亿公斤,年交易额达到40多亿元,年收入达到了3183万元,并一跃成为 “全国农产品流通市场网络骨干市场”和临汾市唯一的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 市场红火的背后,是场领导想方设法搭平台,跳出单一的收取商户租金的经营框框,让“分灶吃饭”的职工眼睛向外找市场,向市场要效益,向市场要动力。 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奶牛场分流安置职工全部采用“以需定岗、以岗定员、以员定责、以责定酬”的量化考核模式,不折不扣推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2016年以来,奶牛场借助被农业农村部农垦局确立为全国农垦改革专项试点单位的契机,适时组建尧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尧丰物流配送有限公司、尧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尧丰欣荣蔬菜有限公司、尧丰永盛肉食有限公、奶牛场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等六大子公司,打破论资排辈的老一套,选拔一批能力强、懂经营、善管理的干部走上一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利用土地使用权出资或入股参与市场化运作,积极与全国各大农垦企业和地方农场、示范园区、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联合、联盟、联营,抱团发展、共享共赢;立足配送精细果蔬、生鲜肉食,面向临汾市各政府机关、医院、高校以及周边县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开展直营、直销、直供;迎合时代潮流,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盯着市场需求,盯着家庭餐桌,积极尝试推广“自产、自制、自销”的优质绿色农产品。 改革,对于一个农垦企业,实质上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员、利益的再分配。转轨改制后的奶牛场,人心思进、活力四射,大家都清楚自己这块砖该往哪儿放。仅今年上半年,该场物流、电子、欣荣、永盛4个生产经营性公司经营额就达到了1274.6万元,直接创收124.27万元。 有30余辆配送专用车的尧丰物流配送有限公司经理李国平说,把农产品从“田园”“批发市场”安全护送到全市的“食堂”“餐桌”,多劳多得,他手下的员工现在干劲足得很,大家凌晨三点就来市场上班,有时晚上十点多了还没回家,但谁也没有一句怨言。 稳中求进,“以诚立市”锻造品牌拓市场 食品连结千家万户的餐桌,食品安全重于泰山。在稳步扩大规模,不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的同时,尧都区奶牛场始终把农副产品的安全作为 “以诚立市”的一号工程。 奶牛场对内制定《尧丰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奶牛场安全管理体系》等多项管理制度,投资40余万元配备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要求职工管控农产品质量 “一切按制度办事”。建设高低温冷藏库,购置箱式冷藏车,保证向配送单位每天配送最新鲜的蔬菜、瓜果、肉食等农产品。同时将顾客的满意度和配送人员的工资、奖金直接挂钩,确保服务质量不打折扣。 对外则与进驻批发市场的所有商户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推行严格的包装制度、产品标识制度、检测检验制度、产地追溯制度,绝不允许“过期”和“三无”食品流入市场,倾力培树“尧丰”市场的品牌形象。以检测检验蔬菜为例,仅今年上半年该场就检测20个品种,抽检1210个样品。 抓安全、保安全、要安全,今天的“尧丰”品牌已真正“立”起来。品牌催生的最直接效应是:“尧丰”的农副产品进学校、进企业、进超市、进机关,最后都扎了根。仅与尧丰物流配送公司签订长期配送合同的大单位就达到了30多家。 整合、联合、融合,尧都区奶牛场真刀真枪的改革,解答了“为谁发展”的课题,有力维护了全场职工的生存和发展权益。同时用事实再一次证明:解决农垦的问题关键还是要靠自己、靠改革、靠发展。 尧都区奶牛场在体制、机制、模式上浴火重生式的实践,弘扬了农垦精神,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农垦改革发展第八督导小组组长、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法军对该场的改革试点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改革取得了些许成绩,但仍然在路上。我们会以更丰富的创造力、更强大的战斗力来践行农垦的新使命、新担当,继续为全省农垦改革试水探路。”尧都区奶牛场场长冯春杰说。(金建强) 原标题:垦出“柳暗花明”改出“春水一池”——临汾市尧都区奶牛场的涅槃和重生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