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首页 › 特色专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汾组织工作述评

2018-10-11 19:50| 发布者: 解刚| 查看: 1278| 评论: 0|原作者: 李辉 孙霞飞|来自: 临汾日报

  高擎伟大旗帜 砥砺奋进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组织工作述评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按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组织工作的回放键,响起的是一曲曲慷慨激昂的乐章,呈现的是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画面。

  伴随着临汾发展的脉动,党的十八大特别是2016年以来,全市组织系统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省委组织部的正确指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组织路线,坚决贯彻省委、市委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部署,在服务大局中凝神聚力,在聚焦主业中实干担当,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振兴崛起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突出政治建设 着力“强根铸魂”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着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党的政治建设抓好了,党的建设就扎了“根”、铸了“魂”。

  回望来时路,我们欣喜地看到,选拔干部突出政治标准和政治考察,严把政治首关,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基层组织建设突出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彰显了党组织“主心骨”和党员“排头兵”作用;人才工作注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增人数和得人心有机统一,党管人才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助推改革发展的智力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组织系统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要求全面融入各项工作,以坚决的态度、鲜明的导向、管用的举措,持续推动形成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推进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最根本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市组织系统把“两个坚决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深入开展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通过发挥思想教育浸润作用、选人用人导向作用、述职考核倒逼作用、日常管理约束作用,引导党员干部把住党的政治路线这个“方向盘”,绷紧政治纪律这根“高压线”,常念政治规矩这道“紧箍咒”,把“四个意识”作为政治信念坚守、作为政治底色保持,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汇聚起万众一心、矢志奋斗的磅礴力量。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基本途径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组织引导党员干部严格尊崇党章、遵守党章、维护党章,传承落实好“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主题党日、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等优良传统和基本制度,开展“强化责任、严守纪律、树好形象”专项治理活动,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制定出台《党支部(党小组)组织生活会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指导意见》等制度性文件,建立各领域通用共循的“抓实基层支部30条”基本规范,向10790个基层党支部统一制发“三簿一册一台账”,以改革创新精神完善制度、健全机制,让党内政治生活的“炉火”越烧越旺。

  党内政治文化是营造党内政治生态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出台《关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力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引导党员干部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鲜明主题为主线,打造11个市级党员教育基地、实训党员干部27600余人次。在市电视台开设《初心》党建电视栏目,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预热升温;举办“坚守使命·记录先锋——高本增党员电教作品研讨会”……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举措,引导激励全市党员干部铭记身份、寻迹初心,学有标杆、做有榜样,一步一个脚印阔步前行。

  筑牢信仰之基 把稳思想之舵

  欲事立,须是心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组织系统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补钙,以强基固本、正本清源的标准治心,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学习中淬火提升,更好地担当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

  思想是本,行动是形,本正则形立。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党组织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学习教育,实施“一百千万”服务项目,为民办实事11133件。大家普遍反映,党员干部只有接地气才有底气,只有靠真心才能赢得民心。

  严不严,广大群众说了算;实不实,解决实际问题是关键。市县领导干部对照“三严三实”要求,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群众纷纷感叹,清风扑面而来,变化有目共睹。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一次重要实践。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市委常委班子学在先、做在前,树起“实”的导向、“严”的标杆、“深”的尺子,示范引领各级党组织开展学习研讨10万余次,学用系列讲话交流3万余次,查摆整改问题4万余个,形成了上行下效、整体联动的总体效应。组织动员20余万名党员踊跃参加“两学一做”学习知识竞答,探索出“互联网+”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有效途径,实现党员和党组织“互联互通”。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在落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全市组织部门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重点打造2个省级、46个市级、556个县级示范点,形成了连点成线辐射面的集群效应。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制定出台《关于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进一步抓实基层党支部的意见(试行)》,让党的旗帜在基层阵地高高飘扬。

  习总书记视察山西之后,全市组织系统第一时间组织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市委《实施方案》。市县两级组成341个宣讲团开展“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进基层”主题宣讲1757场次,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和蕴含其中的人民至上的宗旨情怀、抓住关键带动全局的科学方法、贯通古今放眼中外的宏大视野、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战略思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融入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血脉之中,外化为生动实践在平阳大地开花结果。

  灯塔指引方向,思想照亮前程。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市委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贯穿到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分6期对1269名市管干部进行集中轮训,教育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学、系统学、深入学,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紧紧凝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下,争做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一次次学习教育,一次次思想升华,一次次灵魂洗礼。在直抵灵魂的思想建设中,广大党员干部拧紧思想“总开关”,保持党的优良传统,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奏响了“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凯歌。

  打造过硬队伍 激励实干担当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组织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选人用人思想,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牢固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以严的标准、严的程序、严的纪律,着力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廉为基”的用人导向,以对党忠诚选忠诚于党的人,以事业为上选担当干事的人,以扎实作风选作风扎实的人。2016年,以领导班子换届为契机,突出专业化要求,围绕脱贫攻坚,从市直单位和非贫困县为5个国定贫困县优化选配32名县级党政班子成员。注重选用基层经验丰富的干部,县级换届新提任干部具有乡镇领导经历的干部占63.58%,直接来源于乡镇党政正职的占30.24%。2017年,适时对17个县(市、区)、2个开发区和130个市直单位领导班子运行情况进行“回头看”,及时对领导班子运行状态以及领导干部的事业忠诚度、工作负荷度、岗位胜任度、环境融合度进行分析研判,并依据研判结果针对性调整市管干部,实现干部资源精准“供需对接”,激活干部能上能下一池春水,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明显增强。

  从严规范干部选任。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从严推进“三个一批”,严格执行“凡提四必”,坚持动议即审,严格落实《政治鉴定》、“双签字”等措施,坚决把有“硬伤”的干部挡在门外。制定出台《临汾市市管干部动议酝酿任免议事规则(试行)》《临汾市市管干部任免工作规程》《临汾市市管干部推荐考察工作细则》等制度性文件,延伸拓展了选人用人制度链条,全方位扎紧织密制度笼子。三年来,市委组织部共对1378名干部开展“六查”,47人被暂缓使用或取消选拔、提名资格,有效防止了干部“带病提拔”。

  拓展优化干部培养路径。精准开展教育培训,针对干部队伍不同结构、不同类别、不同需求,定制“菜单式”培训计划,开展“差异化”专题培训,先后举办党校主体培训班164期、外出专题培训269期、干部大讲堂和大型讲座1533场,培训各级各类干部36.9万人次。拓展“实践舞台”,组织开展“万名干部入企服务”活动,选派196名干部赴6省10市开展挂职锻炼,选派一批后备干部和优秀科级干部到扶贫、金融、信访等部门墩苗成长,有效磨炼了干部意志品质,提高了综合实战能力。加强干部队伍源头建设,完成526名市管后备干部调研工作。加大基层公务员和选调生招录力度,三年来共招录公务员1209名、选调生171名。

  “选种育苗”精益求精,“田间管理”更加从严。严格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坚持抓早抓小、严在经常,市县组织部门提醒约谈干部491人次,函询144人次,诫勉谈话171人次,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两项法规”,对2165名领导干部个人事项进行了核实,对不如实报告或隐瞒不报的102人给予了诫勉、取消后备干部人选资格等处理;将153个市直单位28605卷干部人事档案集中到组织、人社、教育等14个单位实行统一管理,建立覆盖1514名市管干部的干部信息管理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真切感受到,组织就在身边,监督就在眼前。

  激励是最强的动力。坚决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和“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出台实施“激励容错两个实施办法”,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让想干事的“底气”更足,敢干事的“腰杆”更硬。制定《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规定》,实行分类考核排队,注重日常考核评价,推动形成人心思上、人心思进、人心思干的良好干事氛围。

  激活“肌体细胞” 夯实基层基础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组织系统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强化政治功能,打基础、建机制,强弱项、补短板,着力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每个党员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加强“三基建设”作为长远之计、固本之举。2017年以来,全市投入基层运转、干部待遇、基础建设等经费达14.8亿元,全市乡镇运转经费平均达到68.57万元,同比增长20.8%,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平均达到10.77万元,同比增长6%,均高于省定标准;社区工作运转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达到20万元以上,同比增长28.5%;投资1.5亿元新改建167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乡镇干部周转房2938套,社区活动场所全面提档升级,其中150个社区场所面积达到500平方米以上,61个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展现了全市上下重视基层、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的环境氛围逐步形成。

  党建工作“最大政绩”和脱贫攻坚“头等大事”实现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以农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1560名返乡创业和本土人才当选村党组织书记,精准脱贫攻坚力量得到加强。抽调237名县级领导干部对290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进行包点帮扶,对全市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书记进行覆盖式培训,使基层党组织重新焕发生机,脱贫攻坚的活力明显增强;选派“第一书记”951名,选派驻村帮扶工作队660支,2017年以来市县两级提拔使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275名,建立的干部驻村帮扶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千里眼”全程监督管理,通过严管厚爱“双管齐下”,促使干部真蹲实驻、真帮真扶;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加速器”,市县财政累计投入1.7亿元大力扶持,全市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达1477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50%。人们看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广大党员干部佩戴党徽、冲锋在前,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奋力作为、创新实干,帮助群众摘掉“穷帽子”、走上“小康路”。

  强化“分类别具体指导、分领域统筹推进”的精准导向,从地位作用到功能定位,从目标要求到方法措施,从工作导向到检验标准,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研究突破,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细化任务、列出清单,专项督查、一抓到底。在城市,扩大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等新兴领域党建覆盖,健全市、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体系,特别是依托社区活动场所打造的“一站式”服务站、“老年餐桌”、“一刻钟”服务圈等特色服务品牌,让居民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实惠,使党建工作更有思想、温度和色彩。在机关,抓严抓实党员学习教育,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在国企,把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推动40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在学校,把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贯穿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在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择优选派1582名党建指导员,相继开展“规范建设年”“质量提升年”活动,全市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89.8%和87.94%,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各领域基层党建形成整体提升、全面加强的工作格局。

  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基础工程。严把党员“入口关”,坚持政治标准,保持适度规模,调整优化结构,推行“一制度三办法一手册”发展党员全程纪实制度,把各方面先进分子和优秀人才更多地吸收到党内,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发展党员25395人,为党的肌体补充了新鲜血液。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分类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进一步提升党员管理科学化水平。组织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对全市100名优秀共产党员、148名优秀党务工作者、95个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表彰,营造了见贤思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勇于革故鼎新 构筑人才高地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组织系统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重点人才工程为牵引,持续推动人才工作政策创新、载体创新、服务创新,着力建设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

  打造政策“强磁场”。发挥人才政策引领作用,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细则》,实行4个方面20条含金量高的人才新政,激励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制定印发《实施细则》任务分工方案,将人才新政细化分解为60项改革任务,每项任务都明确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制度落实。制定实施《关于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的实施意见》,2018年市县两级列入财政预算的人才专项资金达到5738万元,撬动全市各类人才资金投入1.7亿元,为人才作用发挥提供了强力保障。

  扩大人才“朋友圈”。找准服务产业发力点,举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临汾行活动,邀请25名专家为临汾发展把脉会诊,签署合作意向47项,推动项目落地17项;举办招才引智座谈会、推介会47场,吸引人才落地2000余名;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与111名临汾籍在外人才达成技术、项目合作23项;组织实施“北京大学博士生服务团”来临实践调研项目,一批北大博士、硕士挂职到7个县(市、区)和3家市直单位帮助解决发展难题。依托8个市级人才工作基地,创新开展“1+N”人才梯次帮带系列培训,培训农村实用技能人才500余人,延伸带动培训2400余人,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提升环境“软实力”。制定出台《临汾市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办法》等文件,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对国家级顶尖人才和省级领军人才给予更加优厚待遇。实施“才聚平阳”计划,对创新创业、青年拔尖、柔性合作等类型的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奖补。修订完善《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管理办法》,建立党委和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每年为高层次人才和高级专家提供医疗保健、疗养研修和工作补贴,近悦远来、心向往之的人才生态优势正在形成。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铿锵前行。全市组织系统围绕建设“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模范部门,以做示范要求抓机关党建,以钉钉子精神抓督查落实,以专业化标准抓能力提升,以项目化管理抓“三基建设”,政治素养、职业操守、专业能力、作风状态都得到大的提升。

  百舸争流千帆竞,潮起云飞满目新。一组组鲜活的数字,一个个扎实的举措,一项项喜人成就,展现着组织工作累累硕果,鼓舞着组工干部拳拳志气。一种信念更加炽烈:全市组织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戮力同心、接续奋进,在建设富裕文明绿色幸福美丽新临汾的生动实践中勇挑重担、再写新篇!

  记者 李辉 通讯员 孙霞飞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电话:0357-3991268
联系QQ:649622350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