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首页 › 特色专区

金殿平阳绝非是尧都平阳

2018-10-6 23:06| 发布者: 解刚| 查看: 1299| 评论: 0|原作者: 万好收

  金殿平阳绝非是尧都平阳

  文/万好收

  尧都平阳,“都”首都,国都,都城、宫殿。尧都乃唐国国都。平阳乃都城名,平阳是富有含金量的名字。

  金殿平阳,乃地方名,建立平阳县,乃县名。

  尧都平阳与金殿平阳是同地同名。尧都平阳比金殿平阳早二千五百一十七年,尧都平阳是唐国都,尧都城。而金殿平阳是平阳县城。国都同县怎么同日而语呢?!

  唐尧都平阳,始建于公元前2297年,金殿平阳县建于公元220年,前后相距2517年。一个是国都城,另一个是县城,人们将金殿平阳视为尧都平阳,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让我们走进历史看一看尧都平阳与金殿平阳的本真面目。

  尧都平阳在陶寺

  从文献典籍的记述和陶寺宫城遗址认识尧都平阳。

  史记《晋世家》载,“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正义》解释在河汾二水之东。“河”乃黄河,古代称河。“汾”即汾河。应是在黄河、汾河二水之东。方百里:指唐国(陶寺)向东南西北四方各一百里。

  襄汾县地处黄河中游地带的临汾盆地,是中华民族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

  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处在蒙昧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菜,劳动生息,创建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的称它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

  黄河水从何处流入汾河?很少有人知晓,襄汾县古城镇侯村豁都峪曾是黄河古道,黄河水从此流入汾河。《尸子》载:“古者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于孟门至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从吉县孟门山峡谷东流,经乡宁至古城镇侯村豁都峪,出峪口注入北海。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古籍,也是我国远古地理,其中记载山西之山最多,而这些山中又以姑射山为最,还有很多考证注释认定,可见姑射山之名存在久远、誉满华夏。

  《山海经·海内北经》卷十二卷曰:“列姑射在海河洲中,姑射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

  姑射山在海河洲中。这个“海”通过查阅《山海经、海内北经》第十二得知此海,“海北山南”庄子《逍遥游》一文开头曰:“北冥有鱼”。也就是说“海北山南”名叫“北海”。

  水北山南谓之北海。北海,由南汾阴山,西姑射山,东鸡鸣山,三山环绕。北面的汾河水和西北侯村豁都峪的黄河水流入。两河两面水。南汾阴山高五里,东西绵亘30里,横贯汾河,使汾河水和黄河水南流不畅,似流非流。该海地势越往北越高,汾河水和黄河水流到这里越聚越多,聚为“北海”。该海东西宽四十里,南北长七十里。海中姑射国(古城)距南汾阴山和北襄陵与金殿交界各三十五里,姑射国恰在海中。证实了《山海经》记述的姑射国在海中的客观性。

  南汾阴山,西姑射山,东鸡鸣山,佐证这里就是上古时的“北海”,姑射山佐证山脚下的广阔大地就是河洲,河洲佐证西北豁都峪就是黄河古道,西姑射山和南汾阴山环绕着海中的姑射国,佐证姑射国(古城)就在海中。

  河洲:据古人说是黄河流入海中形成的小块陆地,高出水面的土地是洲。

  西姑射山的人移居到北海中河洲上居住的地方叫姑射国。国在西周时期,人们居住的地方叫邑,《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也就是姑射人居住的地方就是姑射国(古城)。(即上古时的部落,现在的村。)

  姑射国是黄河水所为。黄河水流入北海180余万年卷带着黄土,咆哮,怒吼,奔腾流入海中,形成河洲。是华夏民族唯一由黄河水流入海中形成的人类居住地,姑射国是黄河水结出的硕果。距今十万年的“丁村人”也产生在北海中姑射国的大地上,黄河文化在这里繁衍传承,襄汾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古城镇侯村豁都峪和唐国陶寺一西一东,遥相互对。黄河水从西流入北海,和正北的汾河水相汇在“北海”东岸,东岸二十里处乃是唐国陶寺。故《史记》才有“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名句。而这个唐国乃是尧都平阳。

  《吕氏春秋》引皇甫谧:“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这位魏晋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史学家曾在他的《帝王世纪》对尧都作了如此介绍。

  《帝王世纪》中说:“始封于唐……及为天子都平阳”。

  《十三经疏·尚书·夏书》157页:“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疏》曰:“……尧以唐侯升为天子,不言封与陶唐,陶唐二字,或共为地名,未必如《昭》言也。”

  关于尧都平阳陶寺的空间地理及其人文特征,数年前原空军某飞行学院蔺长旺教授曾有清晰的阐述:

  “在陶寺城址被发现前,陶寺这个地方从未被历代史学界所关注,也从来没有人把它和史籍《今本竹书经年疏证》中的“帝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联系起来,实际上这个“陶”正是陶寺”。

  “让我们走进陶寺看一看尧都平阳,从地理位置上看,城址东南是崇山(太行山)西北是吕梁山,两山平行夹峙的中间是汾河盆地,陶寺城正好建造在这两山间的盆地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两山之间相对方位是西北——东南向,而其山脉之走势都是东北-------西南向,陶寺城的中轴恰与山势平行,而南北城墙则与山势垂直”。

  “陶寺尧都城正好建在汾河盆地上,是一个四面城,即东南西北,谓之四正。那么,陶寺城址所采用的这种方位系统折射出什么样的文化观念呢?”

  “王仁湘先生认为古代四面八包纳在八方之内。唐颜师古注《汉书、司马相如传》:“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浔衍溢,说四方四维谓之八方也。”所谓四方,实为四面,即东南西北,谓之四正,而四维则是四正之间即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的位置。所以《诗、小雅、节南山》有云“四方是维”,也是四个方向,但不是正方向。《淮南子、天文训》说“日冬至,日出东南维,入西南维,至春秋分,日出东中,入西中,夏至,出东北维,入西北维,至则正南。”这里已经明确将“维”与太阳的运行联系到了一起,可见“维”在古代也是不可忽略的方位。维又有边角之意,四维即四角。如《广雅》所说,“维隅也”。用在方位概念上,正方向之间的方位便是“维”,是相差45度的斜向。”

  “一个完善的方位系统的建立,应当可以看作是某个文明发达的一个象征,他反映了人们对宇宙对大地对自然地理与环境的一个认识程度。”

  “从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画八卦到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润余”,至今已有近万年之久,至少也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这说明表示四面八方的八个方位的观念在中国是由来已久的。早在陶寺城址所代表的文化年代之前就有数千年的历史可以追溯。”

  “陶寺城址的方位系统,并未机械地采用伏羲先天八卦的方位系统,而是坐东北面西南,其纵轴线和方位系统与在其之后数千年的文王后天卦象的方位系统也不相一致。这说明陶寺城址方位系统的建立不但继承了前人关于方位的基本观念,而且还考虑到了充分结合地理位置环境和四季气候变迁的客观因素。”

  “尧都宫殿就建在汾河盆地,平行的四面城,这就是尧都平阳的‘平’。”

  “陶寺城址座东北面西南,右侧是绵延伸展的吕梁山脉,左侧是气势磅礴的太行山系,北依黄帝封禅的中岳霍泰山,南面斗淮之状的“三河”之水,上对北斗七星的斗维之天,实有北玄武南朱雀,左青龙右白虎之大势,与《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的风水学理完全符合,体现了天地人合的人文观念。”

  阳:东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太阳出来的那一边;北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由此可知,尧都宫殿座东北面西南。东是阳,北是阳,阳上加阳。这就是平阳的“阳”。

  尧都平阳宫殿建造在汾河盆地平行四面城之阳,得名“尧都平阳”。

  “陶寺城址的地形显而易见是东北地势较高,西南偏低,呈丘陵之状,而作为主体建筑的宫殿则建造在城址相对较高的位置上,整个城邑的建筑群错落有致。”

  “在宫殿所在的位置上居高临下可俯瞰整个城邑,特别是每天当太阳从城后的崇山升起,悬挂在这个协和万邦的方国天空。那4000多年前就覆盖在各种建筑之上的具有世界之最的陶寺瓦当会是五光十色波光粼粼,其气势之壮观和王者之威严是可想而知的,难怪“尧天舜日”这道绚丽的人文之光和其折射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会千年不灭。”

  尧都平阳,陶寺可证,史实有据。地下实证加上文献典籍,才是对尧都平阳的最好诠释。陶寺文化遗址大面积夯土城址以及大型祭祀建筑基址、观象台等重要遗迹的发现,解开了尧都平阳的千古之谜,陶寺古城址就是平阳城。这座股平阳城,是与墓葬区、生活区、祭祀区、观象台、作坊、水井、最早的铜器、完备的礼器等相匹配而呈现出都邑雄姿的。可以说,它就是最早的“陶邑”,尧初封之都,后来经过不断扩建与完善,形成了陶唐氏的国都平阳。

  金殿平阳是“县”非“都”

  “平阳”,作为地方名,最早的出现是《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晋倾公十二年(前514年)“晋分羊舍氏之田为三县。赵朝为平阳大夫。”司马迁在《史记·魏世家》《资治通鉴》也有“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的记载。《正义》引《括地志》说,“绛水一名白水,今名弗泉,源出绛山,飞泉奋勇,扬波北往,悬留积壑二十余丈……”。按《曲沃县志》:“绛水,一名沸泉……其水西北注流于浍。”绛水北注既然可以灌平阳,说明平阳就在其北不远,用绛水可以灌得着。而有四位专家将此平阳县解读为金殿平阳县。这真是南辕北撤,绛水北的平阳县在翼城西南40里,距金殿平阳200余里。一个在北,一个在南,越往北地势越高,绛水往北金殿平阳怎么个灌法?试问:金殿平阳是韩国都城吗?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舍氏建的平阳县,比金殿平阳早734年,如果金殿平阳是尧都平阳,那么晋灭羊舍氏建的平阳县更应是尧都平阳。这不就形成了地方名是平阳的都成了尧都平阳吗?

  多数专家将“绛水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误认为韩国都城的平阳是金殿平阳,实是荒唐至极。

  让我们走进历史,走进金殿看一看汾河西岸的平阳城是如何得名的,《临汾县志》汉置平阳县。而“平水”在金殿西北龙词十里平山,平山出平水。平阳乃平水之北。而金殿并不在平水北,而是在平水东南十里,据此可以证实金殿平阳并非是“平水之阳”而得名。如洛阳在洛河北,故名洛阳。金殿只是用了“平阳”这个名词。金殿平阳的得名和平水之阳毫无关系。“平阳”是一个名词,可作地名。可作街名,戏剧中有“平阳”公主,“平阳”作为具体城市所在或管理机构者。如“平阳郡”三国魏正始八年,分汾河北十县属平阳郡辖,作街名,太原市平阳路。

  “平阳”:有“平行之阳”,有“平地之阳”,“平阳”仅解读为“平水之阳”说法欠妥。

  至于平阳城,在许多书籍中,都说在临汾西南,今名金殿,此说法是错误的。据《读史方舆纪要》称,晋永嘉年“刘渊筑此城,自蒲子徒都之,即平阳城也”,今名金店或金殿。史载,刘渊,字元海,匈奴人,西晋末年于离石起兵,称后汉王,进攻河东,克平阳、蒲坂,遂都平阳。晋永嘉三年称帝,国号汉,至刘曜改国号为赵,前后十来年时间。事实上,在这个所谓刘渊筑的平阳城即金殿村的周围,经多年考古调查,至少目前,尚未发现任何古城址乃至相关遗迹。看来这座“平阳城”并不可靠,很大可能是刘渊据此屯兵,仍按匈奴驻蓬帐的颁发组合为“城”,并未真正大兴土木,何况时间也有限呢,这个“都平阳”,应该指的是地域。截止目前,谁也没有发现古平阳城在哪里,但又都相信有这么个古平阳城。只是于史有载,于实无迹。

  乔忠延先生在《我的故乡是尧都》,编写了先平阳,再浮山,继而到陶寺。文中写到:

  毫无疑问,平阳,我的故乡升起了文明的曙光!

  既然如此,那么陶寺哪个尧都该作何解释?切莫着急,我们再对记载帝尧的典籍做一了解。也不必多做差找,《尚书·尧典》里装载着一场铺天盖地的洪水,水有多大?文中写到:“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洪水确实太大了,浩浩荡荡,淹没了丘陵,包围了山岭,天下众生莫不忧愁。这时治理洪水成为头等大事,最先带领众生治水的是鲧,可惜他方法不对头,堆土筑堤,积水为患,堤坝冲溃,洪水泛滥,连平阳城也被淹没。都城淹没,人将何去,尧将何去?去高山,去浮在水面的那座高山,也就是现今的浮山。现今的浮山有尧山,有天坛山,绝不会是凭空杜撰。在我看来,浮山就是治理洪水的临时都城,相当于陪都。尧山即帝尧居住办公治理洪水的指挥部。天坛山即帝尧在浮山时祭祀天地的山脉。要知道上古时期,祭祀天地那可是头等大事啊!

  那么,尧都如何能在陶寺那块黄土地上悄悄露面?

  原因在于,鲧失败后,儿子文命接替他率众治水。文命改堵塞为疏导,导流入海,洪水退去,大地复归平静。人们为了纪念他,尊称大禹。大地复归平静,人们该走下浮山回归平阳了。但是,此时帝尧没有走向平阳,而是选择了陶寺。选择陶寺固然因为陶寺的地理位置要高于平阳,更在于陶寺本来就有一定的发展条件。什么条件?打开陶寺的名字就可看得一清二楚:陶,是制作陶器的地方;寺:是官方的管理机构。可见,先前陶寺就是帝尧属下规模很大的陶器手工业作坊。不然,何必要设专门的管理机构?既然陶寺设有管理机构,帝尧迁都陶寺比重新建设要省时省力,迁都于此顺利成章。

  先平阳,再浮山,继而到陶寺,这就是尧都在临汾辖域的变迁过程。如此我才敢斗胆放言:我那曾为平阳的故乡城居村就是尧都!

  《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

  汤汤洪水方割:“洪水”乃黄河水。汤汤洪水方割的年代是大禹治水前(公元前2300年)唐国尧都平阳。

  荡荡环山襄陵:“怀”胸前,胸部。“怀山襄陵”是说黄河水深齐腰。襄陵因晋襄公死于公元前621年,安葬于东柴坡南高垣与北辛店交界的土地上而得名襄陵。绝不是隋(公元581年)在宿水店(古襄陵)建的襄陵县。

  襄陵是“北海”的最北端。这个“北海”南始汾阴山,北至襄陵界总长70里。海中是今古城。《山海经·海内北经》列姑射在海河洲中,姑射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由于越往北地势越高,北海的水至襄陵界水就平衡了,再往北水就上不去了。海水从东南缺口流向新绛,而流入北海的黄河水是从襄汾古城西北侯村豁都峪流入北海的,襄陵并没有山脉流进黄河水。此时距大禹治水已经一千八百余年了,大禹将孟门开凿后,黄河水就断流了,“北海”此时已变成了陆地,即今天的金襄陵银太平。

  襄陵距金殿有十余里,越往北地势越高,黄河水就流不到金殿,这时也没有金殿村。

  如若“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晋襄公还能在此安葬吗?还能有“襄陵”这个名字吗?

  乔忠延先生依据《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编写了金殿平阳被洪水淹没,先平阳,再浮山,继而到陶寺。

  乔忠延先生不知其一,《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是在大禹治水时公元前2300年,并非是在晋襄公死于公元前621年安葬与东柴坡而得名的襄陵。 其二,晋襄公,公元前621年安葬时,大禹治水已经过去了1800余年,这时早已没有了“汤汤洪水方割”,“北海”已沉积成陆地,变成了金襄陵银太平。 其三,洪水即黄河水自古以来就没有流入过金殿。金殿平阳汉始置平阳县(公元220年),怎能说洪水淹没金殿平阳呢?帝尧怎么能从金殿平阳去浮山呢? 其四,《史记·晋世家》“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并不在河汾之西。

  从以上的论述中,有把握的说,公元309年,刘渊陷平阳与史有载,与实无迹。金殿平阳是“县”非“都”。

  当今,临汾尧都比陶寺尧都还牛,襄汾陶寺搞帝尧文化旅游节,临汾比襄汾早十天也搞了帝尧文化旅游节,这就客观形成了尧都临汾、尧都陶寺两个尧都。众所周知尧都平阳就在陶寺,临汾不是尧都,但人们也无可奈何!

  让我们看一看,尧都临汾的两个三步局。

  源于韩国都城平阳的三步局:一步将公元前514年,绛水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讹变为金殿平阳。二步将金殿平阳讹变为尧都平阳。三步将公元584年的临汾县讹传为尧都临汾。

  源于荡荡怀山襄陵的黄河水淹金殿平阳的三步局:一步金殿平阳讹变为尧都平阳,二步将金殿尧都讹变为浮山陪都,三步将浮山陪都讹变为陶寺尧都。

  两个三步局都是无中生有,颠倒黑白,混肴是非,真让人匪夷所思,“尧都平阳”陶寺可证,史实有据。“金殿平阳”与史无载,与实无迹。

  在这里我大声高呼:尧都不在平阳!尧都不在金殿!尧都不在城居!尧都更不在临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电话:0357-3991268
联系QQ:649622350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