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金融网讯 乔家湾乡地处蒲县县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乡镇,下辖12个村委、3302户、11105人,贫困人口727户2359人,占比22%。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乔家湾乡党委、政府坚持把扶贫工作作为当前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牢牢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精准施策,持续发力,打出了一场场精彩的精准扶贫攻坚战。 一、打造基地、夯实基础,建立扶贫攻坚新堡垒。乔家湾乡坚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核心因素,通过深入调研摸排,发现农村党支部普遍存在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不足、党员党性意识不强、党员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推动。面对这种情形,该乡投资60万元,改善优化12个村级组织办公条件、活动场所,每个支部建立日常制度20余项,规范“三会一课”等各项工作;同时,依托领头雁培训,开展各类大规模培训8期,小规模培训60余期,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积极发展党员积极分子,将10名致富能人、产业强人充实到了村两委班子,为支部了补充“新血”、“活血”。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各村党员有了主心骨,有了党性原则,有了党员意识,各村支部真正实现了有组织、有阵地、有活动、有特色,基层党组织也真正成为了精准扶贫的攻坚堡垒。 二、优势互补、精准发力,发挥团结协作新能量。充分发挥包村领导旗手作用,搭建起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宣传政策、了解诉求,旗鼓呐喊、鼓舞士气;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牵引帮扶作用,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协调各方精准帮扶,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生力军作用,抓党建、促脱贫,想群众想、解群众忧,成为组织下派到农村的“活水源头”。在“三支队伍”的通力协作下,全乡饮水难题、村容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一些困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得以有效解决,3个村民小组的饮水问题已经解决,2个村亮化工程实施完成,1村便民桥已开工建设;主动帮助贫困户办理慢病卡、申请大病救助,累计发放“强农贷”、“富民贷”共计发放贷款736.36万元,帮助41户169人实施易地搬迁,对就读二本B类以上本科院校的8名大学生申请教育扶贫5000元的资助;全乡贫困户健康扶贫双签约率达100%,将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61户151名贫困人口纳入了低保范围,为无力就业、无力脱贫116名失能老人、孤儿、重度残疾人申请了救助金,做到了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三、找准定位、合理布局,实现产业脱贫新成效。产业单一基础薄弱,传统农业效益不佳、脱贫致富后继乏力,“输血”变为“造血”一直是困扰乔家湾乡发展的大难题。为此,乔家湾乡通过深入调研,邀请了农业、林业、水利多方专家,在种养殖方面进行了认真分析,确定了以特色种养殖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路线,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渠道”。小洼、前堡、乔家湾、马如河、南峪、井上等6个村委发展食用菌产业,共建日光棚 5个、恒温棚 41个,香菇、平菇等种植面积达25340平方米,累计投放菌棒达21万支;曹村、木坪、冯南庄、后堡4个村委发展生猪养殖产业,累计建设猪舍8个,共5900平米,年出栏能力达6200头;前进村委新建宏联胜和双富两个存栏达1000头规模的养殖场;尚店村新建260平米的服装加工厂房车间,吸收贫困人口10人,提升劳动技能,增加劳务收入。 同时,鼓励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因户施策,按照有特色、有基地、有主体、有效益的“四有”要求,为贫困户依靠产业脱贫建立长效机制,吸收贫困户贷款入股30户150万元,吸纳社会能人注入资金1100万元,争取企业包带投入87万元,极大的增强了产业的抵御风险能力,增强了集体产业“造血”功能,激发了村集体产业发展活力和动力,从“薄弱村”、“空壳村”向着“优势村”转变。 如今的乔家湾乡,干群一家亲、党群鱼水情,在精准扶贫的征程上,贫困户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非贫困户更是高度认可、积极参与,贫困与非贫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结成了守望相助、携手共进的浓厚氛围。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