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刚挂断,扣款短信就来了。不用输密码、不用动态验证码,钱就扣走了,这流程也太简单了吧?”12月3日,福州市民黄先生向记者反映,收到银行推销电话称,买羊年纪念币送国画,经不住业务员的“攻势”,他在电话中同意购买。本以为只是口头答应,未实际操作,可没想到,电话刚一挂断,扣款短信“接踵而来”,在没有输入密码等二次确认的情况下,9900元就被划走了。 (12月4日《海峡都市报》) “电话推销”这样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各行各业的经营部门都把“电话推销”当作致富法宝。生活中,我们总会被这种“电话推销”所困扰。脾气暴躁的市民会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要么直接挂断,要么骂上两句。一些素养很高的市民就温柔多了。不是直接回绝,而是委婉往外推。 报道中提及的黄先生就是这种情况。可是绅士般的“行”,却成了银行的“好”。在没有面对面办业务的情况下,在客户没有输入密码的情况下,9900元就被划走了。对于不输入密码,直接将客户钱款划走的行为,银行也是“理由充分”:电销流程有录音,无需输入密码。这样的说法成立吗?很显然,这是一种丑恶的嘴脸。银行为何要启用电话录音?他们就是为了钻这样的漏洞。在遭遇“电话营销”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多是烦躁的。有的时候会直接拒绝,有的时候面对电话那头的“温柔“,不好意思恶言回应,就会用另外一种形式回绝:行,好,或者是我考虑考虑。这个时候委婉的回答,只是为了不让对方难堪。可是,市民的委婉,在银行工作人员看来成了漏洞。他们借助录音电话,让客户有苦难言。 暂且不说市民的本意是什么。即使遇到“电话营销”,市民是同意的,那么业务办理的手续也是需要规范的,也是需要一场面对面业务办理程序的。这不仅是对客户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而且业务办理必然有很多条款,仅仅依靠电话,能说清楚吗?最为关键的是,客户的银行卡密码是为自己设计的,银行有权力动用人家的密码吗?在客户没有输入密码的情况下,银行就用自己掌握客户密码的“技术优势”将资金划走,这与强盗何异?试问,如果是我们市民申请贷款,仅仅打个电话,你们就能把钱打到我们的账户上吗? 社会上各类“电话营销”是不被提倡的,而且很多“电话营销”,往小了说是骚扰,往大了说是骗局,国家电信部门也正在积极的整治。笔者想说的是银行的“电话营销”也应该属于被打击的范围,这种“电话营销”早就该闭嘴了。是到了用法律手段给“电话营销”立个规矩的时候了。 回到这家银行的“电话营销”上,我们需要追问的是,面对客户的委婉回应,银行为何敢于揣着明白装糊涂?用什么实现了这种违背客户本意的“以音定锤”? 无疑,法律之锤形同摆设,才有了银行的嚣张。(长江网 郭元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