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债券消息 近两年债券市场风云变幻,信用风险事件屡屡发生,陆续有公司 “踩雷”曝光。在经济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债券市场不断推出创新债券品种,加快国际化进程;但与此同时,各种违约事件依然不断出现,除城投公司外,各类主体刚性兑付均已打破。 不过相对于2016年,今年上半年债券违约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Wind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共有11家发行人发行的19只信用债出现了违约,涉及金额一共158.3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5%。今年上半年无论是违约债券的数量还是金额,都较去年同期出现了下降。 8月18日,由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与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2017年上半年中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回顾与展望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联合评级副总裁艾仁智博士在论坛上表示,虽然上半年金融监管环境趋严,两大债券市场信用债发行规模均下滑明显,融资成本整体上行,但基于基本面有所改善,公募债券市场信用等级趋于调升,受益于供给侧改革,产能过剩行业的发行人现金流改善盈利能力增强,上半年债市信用风险暴露趋缓,违约事件明显减少。 据统计,在今年上半年的信用债违约主体中,只有两家是新增的,其他的都还是“老面孔”。新增的违约债券分别是今年3月份华盛江泉集团有限公司发行的8亿元“12 江泉债”和今年6月19日到期回售的信阳市弘昌管道燃气工程有限公司发行的“13弘昌燃气债”,其余的违约均是原来已经违约过的发行人的存量债券。有业内人士表示,去年以来的“违约潮”基本结束,进一步违约可能性较小。 上半年信用风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那么下半年有哪些需要警惕的信用风险领域呢? 中信证券(600030,股吧)资产管理部总监黄德龙博士认为有如下五个方面:连续亏损且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资源禀赋较差、负担较重地区的煤炭等资源型企业;过去一年未能成功在公开市场渠道融资的低等级企业;民营建筑企业、物流行业、非上市地产公司以及中小火电企业;以及某些信用文化缺失的地区产业债。 艾仁智博士也表示,下半年到期偿付量比上半年有所下降,但信用等级不高且进入回售期的债券较多,低评级企业的再融资压力将更高。具体来看,产能过剩行业、处于下行周期的行业以及经济结构单一、重工业化地区的非龙头企业须保持谨慎。经营风险较大的企业或自身业务造血能力较差,同时融资受限的企业也须格外关注。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