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名为《在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文章,在朋友圈不胫而走。上百万的阅读量,随后引发了舆论的快速反应,多篇破10万阅读量的文章裹挟着铺天盖地的骂声席卷而来。 不约而同的驳斥背后是生活在北京的人们集体“被假装”的合理诉求。 诚然,就像文章中所说的,北京有着2000万人口,是不折不扣的大城市,大城市难免有拥堵、高房价等一些“城市病”,这也是世界其他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不断放大这些问题,进而得出了人们在“假装生活”的结论,实在难让人信服。 “北京人没有人情味”、“北京是外地人的北京”,文章中刺眼且充满火药味的标题,丝毫没体现出作者张先生的超凡脱俗,反而清晰地暴露出懒惰者不适应北京生活节奏而“去北京化”的无病呻吟。 城市与乡村,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各有不同,这是由其自身的属性而决定的。非要生搬硬套地混在一起,自然彼此格格不入。 北京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各类资源丰富,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了青年人追逐梦想并为之奋斗的舞台,无数青年人在北京得以一展所长,人尽其才。乡村生活节奏较慢,人们没有那么繁忙,自然有更多的相聚时间。 “君子之交淡如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代交通不便,往往挚友终其一生不得几次聚首,如此之下尚且豁达开通;如今交通便利,千里之外也一日可往来,如果以不能“迎来送往,全程陪同”来评价是“没有人情味”,那么北上广深都成了没有人情味的城市了,作者的想法也太过狭隘。 “北京是外地人的北京”更是无从谈起。如果说北京作为一线城市与其他一线城市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其兼收并蓄,包容天下的气度。 北京有故宫,有胡同,有茶楼酒肆,有鸟巢,有水立方,有CBD。无数充满历史记忆的建筑和无数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彼此辉映,交织在一起成了如今的北京。这背后就是文化与观念的包容。 尤其是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当下,很多城市都会有外地人在当地生活乃至“生根”。多年以后,外地人也会变成本地人,本地人也可能因为在别的城市扎根变成故乡的“外地人”。单纯以城市的人员构成来判断其归属,是最荒唐的判断。 所以,北京永远不会是谁的北京,北京属于无数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着的人。因为懒惰者终会被北京所淘汰。2000万人并不是假装在生活,而是不断努力地生活着。如果把快节奏的生活,忙碌的生活定性为“假装在生活”,那一定是作者本身不懂得何谓生活。 高晓松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通俗的说,生活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只是那篇文章的作者张先生过度地考虑了眼前的“苟且”,忘记了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