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对互联网平台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从事违法违规业务开展清理整顿的通知》(整治办函[2017]64号)(简称“64号文”),内容直指一些互联网平台仍然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开展违法违规业务。在这一高压监管态势下,包括京东金融、苏宁金融、团贷网等在内的互金平台全面下架金交所产品。 作为互联网金融平台老大的陆金所,起底壮大于金交所及定向委托投资模式,自然也成为整个互金行业关注的焦点。有业内人士对北京时间财经记者直言,现在大家都在盯着陆金所,如果陆金所能做的,其他互金平台也会跟着做。当金交所模式不再,陆金所的定向委托投资又能持续多久? 事实上,关于金交所整顿的消息早已不再是秘密,鉴于陆金所的实力与背景,其投资人的担忧情绪并不严重,但7月20日一条意为"监管部门要整治陆金所"的消息在坊间疯传,投资人的担忧情绪也被激化。对此,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在接受北京时间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没有的事,陆金所也没有接到任何通知。 7月 20日下午,陆金所在官方渠道发布公告称,“目前,陆金所经营管理一切正常,投资者合法权益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公告同时强调,“作为中国领先的线上财富管理平台,陆金所一直以来坚持严格的风险管理,成立6年至今未有任何客户受到损失。”财新昨日报道则称,上海金融办和银监局相关人士都对财新记者表示,对于传言不知情。 不过,投资者并不买账。20日晚,陆金所的债权转让标的激增,甚至凌晨还在不断增加。北京时间财经记者发现,截至21日凌晨1点,陆金所网贷债权转让区的转让标的已达670多页,而在会员交易区的债权转让区,转让标的已近1050页,这也就意味着已有17000多个标的的投资人在选择退出,债权转让标的的金额大多集中在几万元。 在此北京时间财经不禁想问,作为中国平安旗下,国内知名互联网金融平台之一的陆金所到底怎么了?作为金交所合作模式典型的陆金所是否能幸免?"64号文"的下发又将给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怎样的风暴?此次整顿过后,是否能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起到规避效果? 专项整治背景下 平台纷纷下架金交所产品 本次下发的“64号文”指出,一些互联网平台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将权益拆分面向不特定对象发行,或以“大拆小”“团购”“分期”等各种方式变相突破200人限制。一些产品无固定期限、资金和资产无法对应,存在资金池问题;一些产品未向投资者披露信息和提示风险,甚至将高风险资产进行包装粉饰,向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的中小投资者出售,一旦信用风险爆发,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64号文”要求,互联网平台须在2017年7月15日前,停止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开展涉嫌突破政策红线的违法违规业务的增量,同时,须配合各类交易场所,妥善化解存量违法违规业务。 随着整改文件落地及整改期限的到来,金交所-互联网金融合作模式遭遇寒冬。不过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北京时间财经记者表示,“64号文件”要求在2017年7月15日前,“停止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开展涉嫌突破政策红线的违法违规业务的增量”,这也意味着,对违规增量采取“一刀切”,但如何妥善化解已有的违规存量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另外,上述业内人士还向北京时间财经记者表示,此次整改政策虽表现得非常严厉,不过监管层也给了平台一定的缓冲时间,且监管层出台该整改政策并非要一棒子打死,不违规的产品依旧能够正常发行。 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估测,目前传统网贷平台与金交所合作的累计规模约在1000-2000亿元,全部互金公司与金交所合作的累计规模将在万亿元以上。 截止2017年7月6日,46家与金交所合作的平台名单为: 在这一专项整治背景下,目前,包括京东金融、苏宁金融、团贷网等在内的互金平台都已经纷纷下架金交所产品。 陆金所债权转让激增 目前已近2万笔 监管严厉整顿的形势下,互联网金融行业龙头陆金所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而其境遇可谓"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日前,中国平安宣布集团旗下陆金所的国际业务平台,陆国际已获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原则性批准资本市场服务牌照,正式在新加坡开业,并将于今年三季度上线。不过如此好消息,对于近日处于舆论漩涡的陆金所来说,却沦为小插曲。继不久前有消息称陆金所IPO直接被否之后,20日,市场传言称,官方点名陆金所要整顿,在平台投资尽快全部退出。 随后陆金所紧急发布公告称,目前,陆金所经营管理一切正常,投资者合法权益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并表示“陆金所作为中国领先的线上财富管理平台,一直以来坚持严格的风险管理,成立6年至今未有任何客户受到损失”。 尽管如此,这条公告还不足以彻底安抚投资人焦虑的内心,自20日晚间起,陆金所平台债权转让标的数量激增。 北京时间财经记者注意到,截至21日凌晨1点,陆金所网贷债权转让区的转让标的已达670多页,而在会员交易区的债权转让区,转让标的已近1050页。截至21日早晨7点,陆金所网贷债权转让区的转让标的已达730多页,而在会员交易区债权转让区,转让标的已超过1160页,意味着已有18000多个标的的投资人在选择退出,债权转让标的的金额大多集中在几万元。目前,陆金所债权转让标的数量还在增加,这也反映出投资人的恐慌情绪仍在蔓延。 此前还有媒体报道称,本计划赴港上市的陆金所,也因为政策原因暂停或推迟了IPO计划。 金交所停了 定向委托投资继续? 官网介绍显示,陆金所,全称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平安集团旗下成员,2011年9月在上海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8.37亿元,位于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陆家嘴。截至2016年7月31日,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及持股比例为:上海雄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99.995%)、上海惠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0.005%)。 通过与金交所的合作,陆金所迅速做大。2016年1月,陆金所宣布近期完成12.16亿美元融资,其中包括B轮投资者9.24亿美元投资和A轮投资者行使认购期权投资的2.92亿美元,融资完成后,陆金所估值达到185亿美元。 彼时,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表示,在政府对互联网金融总体鼓励的政策背景下,陆金所具备四大核心优势:一是卓越的资产获取及打包能力,二是卓越的风险管理能力,三是强大的分销能力,四是有着无限增长的业务模式。同时,他表示:“通过这一轮融资,陆金所的资本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将加速平台建设和系统开发,加速把陆金所打造成国际领先的线上财富管理平台。” 中国平安财报显示,陆金所控股整合“三所一惠”,全面布局财富管理、机构间金融资产交易和消费金融领域。去年零售端交易量15351.63亿元,期末零售端资产管理规模4383.79亿元,活跃投资用户数740万,机构端交易规模41999.25亿元。 截至2017年3月31日,陆金所注册用户数3013万,活跃投资用户数765万,陆金所/前交所/重金所零售资产管理规模达4664.38亿元,普惠业务管理贷款余额1891.83亿元。2017年1-3月,陆金所/前交所/重金所零售交易规模5594.09亿元,机构交易规模13839.3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3.1%、39.0%。 目前,报道称陆金所的估值已超过250亿美元,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巨型独角兽。 目前陆金所官网的产品主要分为六大类:活期、定期、网贷、基金、高端理财、保险。其中,高端理财项下包括信托直营、私募基金、资管计划理财、海外投资。而提到陆金所,金交所是抹不去的印记,二者之间关系密切。 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统计,与陆金所合作的金交所,有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简称“重金所”)、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简称“前交所”)、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信和江西股权交易中心,相关产品有智能宝、零活宝、安盈-融政通等。目前受监管政策影响,包括陆金所在内的众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已紧急下架金交所产品,因此相关产品目前已无法从陆金所官网查到。 不过,据媒体报道,智能宝是委托人委托资金由深圳聚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聚昇公司”)定向委托投资于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定向委托投资标的”),含各类金融机构发行的信托计划、券商资管计划、基金子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陆金所为该定向委托投资提供信息发布服务,100元起投,预期年化收益率在3.90%~5.50%左右。 零活宝是陆金所的现金管理产品,分为定向委托投资、地方交易所理财计划、保险产品三个系列,1元起投,按日计息发放收益。零活宝-地方交易所理财计划系列:发行方是各地方股权交易中心,实际的项目来源是作为股东的各大券商,也就是说券商审核投资项目发行理财产品,然后通过地方交易所这个通道来销售。零活宝的投资范围包括信托计划(含信托受益权)、基金公司及子公司发行的特定/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基金子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收益权、证券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计划、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基金公司货币基金、票据收益权、银行存款等。 安盈-融政通为定向委托投资,陆金所产品宣传显示,安盈-融政通委托人具有特定性,为陆金所经特定条件筛选的注册会员,受托人为具备受托投资管理经营范围的资产管理公司,定向委托投资的标的为指定标的,且均为国内知名金融机构发行的正规金融产品。宣称国有控股融资增信,安全等级五星。 同时,北京时间财经记者查询资料发现,重金所于2010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是2012年11月,首批通过清理整顿各类交易所部级联席会议备案的交易所,2016年3月,重金所完成股权变更,正式成为平安集团的一员。前交所成立于2011年3月,2012年11月通过国务院清理整顿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批准验收。2013年12月,平安信托入股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2015年8月,前交所被平安集团全资收购,成为平安集团全资子公司。2016年2月,平安集团对前交所增资,注册资本10亿元。也就是说,重金所和前交所均为平安集团旗下。 中国平安在2017年Q1财报中表示,2016年陆金所控股完成对普惠(即平安普惠)业务、重金所业务和前交所业务的重组,形成“三所一惠”的战略格局。通过“三所一惠”的资源整合,陆金所控股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全方位布局财富管理、消费金融和机构间金融资产交易,进一步巩固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领先优势,2017年第一季度交易量保持较快增长。如今,陆金所全面下架金交所相关产品,其“三所一惠”战略格局自然也随之瓦解。 当与金交所合作产品都全部下架后,业界关注的是,为什么陆金所的定向委托投资模式还可以继续。 陆金所的定向委托投资模式在前面产品的介绍中其实可以了解,就是陆金所引进一家关联公司担任受托管理人,投资人资金通过受托管理公司投资于各类“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专项资管计划(专项计划)。 定向委托投资的问题在于这一交易结构的安排,绕开专项计划对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限制,实现私募类产品的“准公募化发行”。而他们所做的,也正是将资管产品的收益权进行包装、拆分,并委托一家关联公司进行“定向对接”。 文/王若林 齐文健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