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消费金融这股创新力量有多火?不仅有“双11”的数据来佐证,最近又得到了政策层面的重视。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对鼓励发展适应新消费新供给需要的金融产品是这样说的——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打造集消费、理财、融资、投资等业务于一体的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发展消费信贷,鼓励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推广至全国。 “互联网消费金融”第一次写入官方文件(《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在2015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正成为促进消费增长、支撑经济平稳发展的新动力,其行业前景值得期待。 新工具与手段促新消费发展 “双11”结束后至少绝大多数人不会再上商场了。”一位消费金融领域专家这样说。电商对实体厂商的冲击显而易见,但借助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这一平台,其释放的消费需求及活力不容小觑。 就在刚结束的“双11”,阿里巴巴旗下各平台单日交易额达912亿元。不算这个巨头,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这个新生力量也分得一杯羹。记者从苏宁消费金融公司了解到,自购物节以来,使用“任性付”消费人数环比“苏宁818购物节”增长576%,任性付分期消费金额增长836%;任性付所有订单中,来自移动端支付的占比69%;平均每笔任性付订单支付操作时长不到0.01秒,支付成功率99.99%。 “金额小、放贷快、频率高”是互联网消费贷款的主要特征,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工具与手段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苏宁消费金融公司总经理陈鸣说:“通过大数据挖掘,可以了解客户潜在需求,提供定制化消费金融服务,甚至反向定制商品,更精准地服务客户需求。” 除了消费金融公司这一专业机构,伴随我国消费金融蓬勃发展,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多样化产品和经营模式,包括传统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线上电商、线下厂商、小贷公司、P2P企业、商场超市等纷纷进军消费金融市场,实力强劲的互联网公司更是依靠大数据技术和庞大用户群,以各种创新方式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在日前中邮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大会上,广州市副市长欧阳卫民介绍,近年来,广州市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兴消费需求旺盛,2014年网上商店零售额为509.74亿元,增长63.1%。他提出,在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大潮中,消费金融公司如何同时兼顾线上线下两大市场,如何平衡创新发展与风险防控,值得深思。 互联网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2011~2014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4.8%,高于投资贡献率7.8个百分点。而消费金融作为辅助和促进消费的手段,将推动我国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升级。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了15万亿元,同比增长24.7%,其中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规模约60亿元,P2P约100亿元。业内认为,随着互联网使用的主流人群——80后、90后成长为主流消费人群,消费观念更加多样开放,再加上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社保体系的逐步健全、消费环境的逐渐改善,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潜力将不断加大。 正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邵智宝在谈到互联网消费金融时所说:“互联网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要求金融必须在服务模式和渠道方面有所创新,才能满足用户对于服务体验的需求。”可以看到,一方面,金融企业正向互联网化渗透,近期成立的几家消费金融公司都呈现了产品的互联网化、风险管理模式的互联网化以及服务模式的互联网化趋势。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已经全面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为客户推出了多种多样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如京东白条、阿里的花呗等,他们的进入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产生了正向的刺激作用,包括对于用户的教育和使用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在产品和服务模式上的创新等。 陈鸣认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与传统金融主要区别在于,客户获取成本低、产品设计更加场景化、风险管控更加技术化。国家提出“互联网+”发展战略,在巨大的政策支持和庞大的市场需求下,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有很大机会在全球实现弯道超车,用几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 互联网消费金融挑战犹存 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把金融产品真正潜入到消费当中,使客户体验得到大大改善。这几乎成为业内共识。但同时互联网消费金融仍面临诸多挑战。 陈鸣提出,消费金融机构资金供应面很窄,缺少更多低成本、批量化的资金来源渠道。缺少有力的支付手段。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作为贷款主体,不允许吸收公众存款,这意味着不能开立结算账户,客户在还款时不能像信用卡那样直接存入,实践中只能要求客户绑定银行卡,与银联和第三方支付工具合作进行代扣,方便性、准确率和效率都难以得到保障。另外,市场发展尚不规范。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分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社会责任也是不容忽略的。目前市场上鱼目混珠,存在不少高利贷公司。此外,征信数据的开放和完善也是消费金融行业发展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11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今年年底前我国将全面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加快推进存量代码转换和基础信息共享。马上消费金融首席数据官刘志军告诉记者,国家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加快基础信息共享对消费金融特别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来说是绝对利好的消息。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