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份的冬季,中国华北等地霾天气进入最严重时段,雾霾范围明显扩大,目前已超过百万平方公里,波及华北、东北、华中等12省市。雾霾对人们出行、生活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对此,环保专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治霾建议,比如,脱硫脱销、提高油品质量、强化对尾气排放,以及对其他工业粉尘和建设粉尘的控制。经过测算,如果这些末端措施都做到位,我国单位经济活动量的排放强度降低70%以上。 但问题是,如果经济总量平均每年增长6.7%左右,10年就一番,那么在污染性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煤炭消费和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和污染性的工业、建筑业的经济活动量的大幅提高,会抵消末端治理带来的减排效应。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中还存在着导致雾霾频发的诸多弊病。
![]() 第一,改革导致工业用地价格过低的体制。要让土地供给中工业用地的占比降下来,同时提高住宅用地的占比。只有工业用地稀缺之后,地价涨上去,才能弱化工业投资的冲动。相应的,如果商业用地、住宅用地比重快速上升,成本下降,就会剌激低污染的服务性行业的较快发展。 第二,部分服务性行业的税赋过高,目前营改增还没完成,一些服务业还在设计税率的过程当中,对税率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推动经济向绿色转型的要求,即应该让服务业的税赋下降,从而引导资源流出高污染的制造业,进入低污染和绿色行业。 第三,大幅提高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如果制造企业需要排污,就应该付出足够的代价。过去排污费太低,使得一些企业,装了脱硫脱销的装置不愿意开。提高排污费,才能使企业有动力去安装和使用排污装置。
![]() 第六,在主要城市实行汽车牌照拍买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限制私家车过度增长趋势。上海与北京人口差不多,但上海的汽车比北京少一半,上海的PM2.5水平比北京低30%。其实,通过抬高架车人的购牌成本既可以用来抑制其购车冲动,又可以收到大量的资金,可以用来搞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 第七,提高煤炭资源率的税率。就是要把生产和消费煤炭的成本提高,从而遏制过度燃煤的冲动。目前资源税改革正在进行之中。 第八,建立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绿色金融体系就是要形成三种机制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行业,抑制对污染性项目的投资: 一是降低绿色项目的投资成本或提高其融资的可获得性。比如,原来融资成本是6%,经过银行贴息,可降到4%,这样民企投资积极性上来了。二是提高污染性项目的融资成本与难度;三是通过多方位的环保教育,提高企业和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偏好。让企业在同样或类似回报率的项目中更倾向于投资绿色项目,让消费者更喜欢消费绿色产品。 国外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了包括绿色贷款、绿色股权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银行在内的各种绿色金融产品、融资渠道和绿色投资机构,来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许多国际上的成功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