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11”网购潮在渐渐退去,但从中释放出的消费变迁和产业升级等新动向却正在深度演绎。连日来,记者跟踪采访最新数据分析,透视购物潮背后释放的经济信号。 新符号——“双11”彰显中国市场魅力 “‘双11’再次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节日。”——西班牙《国家报》如此定位中国造就的这个日子。 “‘双11’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及其网购额的增长势头,可能在近期大幅影响全世界消费品的供应。”美国石英财经网站发出如此提示。 “双11”打响了中国的消费强音符号—— 随着年年交易额的攀升,“双11”如今已成为全球经济和传媒高度关注的一个现象,变成观察和形容中国消费的一个指标。 “双11”也印证中国消费的供给端得到全新升级——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致力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经济学家们指出,如今提高经济增长的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需在科技创新等方面下功夫。 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显示,“双11”全国主要电商企业共产生快递物流订单4.6亿件,同比增长65%。而快递公司近年来已运用大数据编制“天网”,优化技术、增购专机、增加人手组成“地网”,使货物送达高效精准。
新蓝海——“动动手指”发动的消费主引擎 农村市场,被视为挖掘中国消费潜力的“新蓝海”,如今在电商的启动下已渐显威力。 目前,全国开设了8120个农村淘宝服务站,并计划在未来3至5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服务中心和10个镇村服务站;覆盖乡村的“京东帮”已达1200家…… 如今,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较大背景下,消费已被各方看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以来,国家也多次就加快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作出部署,这成为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拉动消费的重大契机。 “双11”的火爆透出诸多消费增量扩容的新信号,业界人士表示:希望“双11”能成为激发、唤醒、引领中国内需的一个小小的发动机。 从过去的日用品到现在的智能产品,甚至对汽车等大件产品的需求变化,成为如今居民消费升级的真实写照。随着消费空间的不断拓展,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让更多消费者也将目光转向海外。来自阿里巴巴的数据显示,超过3000万的消费者在“双11”当天购买了国际品牌的商品。
新变革——产业转型凸露升级曙光 电脑前或手机上的手指一动,背后是巨大生产链条的高速运转;而“双11”数以亿计产品订单的沉浮枯荣,也折射出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 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不仅在国内销量攀升,在国外也成为“抢手货”。据统计,“双11”一个小时之内,有220个国家和地区买家涌入下单,3C(信息家电)产品位居热销产品榜首。在美国太平洋时间11日零点34分,“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和地区首单已全部点亮。 “跨境电商让中国产品省去大量中间环节,直接面向国外消费者,为‘中国制造’打出中国品牌提供了更便捷的路径,也丰富了经济转型的途径。”高红冰说。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说,如今人们的需求已逐渐从物质向文化、娱乐领域转移,与一、二产业相比,服务业对环境破坏小、吸纳就业多,代表着经济发展新方向。 不过,在看到中国部分产业明显转型升级的同时,透过“双11”仍须看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中国制造’只有不断呼唤‘工匠精神’,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品牌营销,才能将更多消费留在国内。”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陈丽芬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