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首页特色专区› 检察动态

银行也是一座围城!

2016-10-15 22:25| 发布者: 解刚| 查看: 710| 评论: 0

 我有一位朋友,是BAT某家的金融公司的副总裁,微信点赞之交而已。有一次北京出差碰巧遇到了,搓了一顿饭,聊了一个话题,“哪些银行跳槽人员是有价值的?” 我当时也很奇怪,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他说,他们招了不少银行跳槽人员,大多不符合预期。我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哈哈大笑。作为非银行从业,哪能了解我们银行人员的核心价值呢?

  上一周我写了一篇文章,一个宇宙大行骨干精英的日常 一些媒体也在转发,但我,至今还被银行从业们追杀,明面上他们举着砍刀跟我说“不带这么黑的!”,私底下悄悄微信我,“兄弟,黑得好!” 看看,这就是现实。

  但银行有没有人才?太多了!听说四大行总行的招聘,清一色的清华、北大、人大的优秀毕业生,班级TOP5,还有海外的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个个的简历都是金光闪闪,亮瞎双眼。这些人进来之后,待个三五年你再看,就蔫了,泯然众人矣。我在北京某支行调研的时候,有个柜员,清华研究生毕业,两年了,还干柜台,想想就一把眼泪。我把她从现金区拎出来,就问“你不跳槽干嘛?” 她闪烁着梦幻般得大眼睛跟我说,“领导说了,过段时间就让我干对公客户经理啦!”

  并非看低柜员岗位,只是觉得,柜员岗位可以把招聘门槛放低啊,这样不是浪费人才吗?当然,更大的可能是,竞争太激烈了,很多人挤破了脑袋想进来,抬高门槛,也是一种无奈。

  我非常赞同一种观点,银行,尤其是大银行,是去能力化的,它有一套成熟的体制、制度、流程来保证发展稳健,越有能力的人,越有想法,越想创新,变数太多,不确定太多,反而为银行所不喜。所以,直接导致,在当前大环境下,银行利润趋零、机制僵化、缺乏活力,难以实现个人价值或带来成就感,而非银机构,尤其是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依靠高薪、文化,诱惑着银行从业,近两年从银行大佬到中层到小兵,跳槽得多起来了。

  那么,哪些人建议招聘,哪些人不建议招聘呢?

  要区别对待。我的分法比较粗暴,具体干活的算一类,管理层算一类,总行算一类,分行算一类。

  干活的。在总行、分行层面,有业务岗、产品岗、风险岗、操作岗、营销岗。其中,总、分行的产品岗一律不建议招聘,这类人涵盖所谓的产品经理、高级产品经理、产品团队负责人、产品专家等。我曾经吐槽过这个问题,有产品经理不为自己产品的销量负责,不背绩效吗?有,就是这批人,他们只负责拍脑袋设计产品,产品的好坏,与他们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当然他们自己也很无奈)。分行的产品岗或许还稍微好一点,带有营销的性质,但也好不到哪儿去。

  总、分行的业务岗是可以考虑的,比如资产端的业务,或者比较火热的跨境、贸易、人民币国际化等等,这类人熟悉监管政策,熟悉业务模式,正是非银机构所缺少的。但招聘时,也要瞪大了眼睛,很多纸上谈兵的,满嘴的“名词”,做事却没有执行力。有些情况下,我甚至会选择推荐分行的业务岗,或许更接地气一些。

  风险岗是重点推荐,但这其中也有猫腻,银行的风险岗位有两类,第一类是一道防线业务部门的风险岗,第二类是二道防线风险管理部门的风险岗。优先推荐第一类,懂业务,懂风险,人人爱啊。第二类推荐其中高技术含量的风险岗,例如反洗钱,像操作风险的岗位我一般不推荐,操作风险对非银机构或许是强项。关于风险岗,如果是信贷风险,推荐分行的,其他风险,推荐总行的。

  操作岗就不要考虑了,门槛不高,替代性比较强。至于营销岗,那就看非银机构的需求了。银行的客户经理,尤其是资深的对公客户经理,一般手上都有比较优质的对公资源,某种程度上可以带客户资源跳。但说实话,当前的环境,对公客户更看重解决方案,不怎么重视是否跟谁谁关系不错了。

  管理层。说到管理层,优先推荐具有总、分行两级经验的管理层,在分行打过仗,在总行扯过皮,基本上独当一面没啥问题。在这其中呢,针对某一个人,应该还有资源型、业务型、营销型、官僚型。

  就看非银机构喜欢那一款了,一般而言资源型更受欢迎一些,这也是非银机构从银行挖一个管理层的原因,但资源型都是有时效的。这就是所谓驴和磨得问题,有的驴搞了一堆人脉,觉得自己牛掰得不行,却忘了大家对他的认可或许源于对磨的认可,有的驴一旦离开了磨,几乎无一是处。资源,也要区分,是依靠自身魅力积累的,还是依靠银行平台积累的。

  如果一个管理层,只有总行经验,没有分行经验,就要打个折扣了。并且,管理层也有一些官僚人物,习惯了银行的体制和文化,说起事情来头头是道,做起事情来拖拖拉拉,没格局,没思路,对上唯唯诺诺,对下指手画脚,他们不是银行家,他们是政治家,请问,贵司需要政治家吗?所以,选人,还是要选做事的人,想法还是其次。如果不迫切需要资源型人才,业务型的管理层是优选目标。

  再说说,针对总分行人员的看法。一般意义上讲,分行定位于营销,也就是为结果负责。为结果负责的人最有价值,人品或许也更靠谱一些。现在银行的一大弊病就是大总部,过于不接地气。的确总行人员有总行的眼界,有总行的概念,有总行的格局,但,如果不为结果负责,谁知道你什么价值?

  按照我的经验, 在分行,如果要挖就挖分行的部门总这个级别,年龄一般40岁左右,或者更年轻一些,懂业务,懂市场,懂营销,敢打敢拼,性价比最高。至于省/市分行以下的支行、网点,就不好说了,看需求,没有特殊需要,是不建议的,尽管支行、网点行长都是全功能型人才,但对非银机构不一定贴切,这群人是银行同业圈子的最爱,从这家银行到那家银行。

  在总行,管理层如果要挖,一般都是奔着资源型去的,但个人还是推荐业务型,更有长远价值。想挖个干活的,资深的、骨干的经理/经办级别就够了,可以奔着业务岗、风险岗。如果想要反洗钱等专业门槛较高的风险人员,倒是可以挖一个高级别的。

  总结一下,如果一个银行从业,遍历了总、分行,既懂业务,又懂风险,还背着营销指标搞市场,应该是非银机构的抢手货了。这样人可能又待价而沽,不好挖。

  所以呢,非银机构们想想,从银行从业挖人这件事,还是算了吧,不好抉择呢。

  银行离职员工,请记住:无资源,即屌丝!

  来源:财金通(ID: finance365)文:Autumn

  最赚钱的银行业,内外环境正在剧变,可以说,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才刚开始,这也是我从银行离职的原因之一。

  原因1:存贷款息差不断缩小,银行不赚钱了!

  自去年11月降息周期以来,已经6次降息,现在1年期存款基准1.5%,1年期贷款基准4.75%,负利率时代,没有人还会傻到去银行存定期,大部分中小银行一般都是同行拆借或者购买货币基金,成本在3-4%,不同当年。

  在成都贷款市场,经营类贷款利率一般上浮30-40,即年化6.175-6.65%,所以存贷利息差也就2-3%,这就是银行的毛利率。这还是理想状态,因为,银行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对公业务,其中对国企或政府平台授信,却是基准利率或者下浮10-20%在做,只是做规模不赚钱,所以把这一个大头去掉,利润率更低了,加上不良率,很多银行根本就不赚钱。

  原因2:不良贷款飙升与失控,催收成为主业!

  受实体经济下行压力,特别是整个房地产为龙头的产业链深陷困境,房地产作为银行最大的VIP客户,泡沫随时破灭,春江水暖鸭先知,银行也跟着瓜起了,民间资金最先出现连锁反应,随之而来的是银行不良贷款率失控飙升。

  从报表来看,四大行的不良贷款率较去年同比平均上涨了27.74%,成都作为金融重灾区,据了解,某些操作模式比较野的银行,不良率已经达到了30%,而且接下来的数据可能会更加难看,成都很多的银行业务团队现在都在转型,做信用贷款的几乎全部被套,逾期多的专职做催收,一堆烂摊子等着收拾。

  原因3:信贷资产荒:惜贷、拒贷、抽贷!

  从去年的钱荒到今年的资产荒,现在的银行钱太多,不知道投向何处,在钢贸、房地产、建材、制造业等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时,抽贷!对个体工商户等高风险的小微企业,拒贷!在抵押类资产端出现分化后,特别是高端楼盘、别墅商铺厂房等不太好处置的资产类,惜贷!

  成都大部分的银行,在今年的环境下,在乎的不再是单纯赚多少钱,而是要控制住风险。钱赚少点,就是少吃一点票子,但是风险冒出了,别说票子没了,搞不好工作都要除脱!

  原因4:金融反腐来了:有命赚钱,没命花钱!

  近两天,私募一哥徐翔被抓,农行行长被带走,毋庸置疑,这次对金融系统开始动真格了。在银行上班,做得就是钱的生意,每天面对的诱惑和陷阱非常多,没有一定智商和情商的人不能在银行混出来,谁也不能逃避欲望。

  刚进银行的时候,有个领导告诫,“不要在外面乱整,有命赚钱,没命花钱”。最后,这位领导因为一笔不良贷款冒出来,被客户举报吃了点子费,还好行里给了一个台阶下,最后这个人“因为个人原因,主动辞职了”。可以预见的是,金融圈一哥二哥被抓,后面还有更多惊人内幕,这只是金融领域反腐的开始。

  原因5:离职员工,请记住:无资源,即屌丝!

  第一种是被迫离职,今年成都很多不良贷款爆仓,被停岗催收,每月只领基本工资,于是想拍屁股走人,但是银行不会让你那么轻松,要么缴纳巨额罚款或者强迫催收,才能走人。

  第二种是主动离职,为了职位得到提升,一般去互联网金融、P2P或者小贷公司,这种人属于少数;大部分还是在银行圈里面混,从这家银行跳槽到另外一家银行,或者换个业务。

  银行还是银行,换汤不换药,没有资源到哪里都是屌丝,但是,如果自己还觉得,可以在银行可以躺着赚钱,最后一定是没有饭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电话:0357-3991268
联系QQ:649622350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