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根据国际排名,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并且长期位列第一。2015年,中国储蓄率的最新数据是46%。 高储蓄率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经济抵御经济风险的坚强后盾,也被认为是战胜各种经济困难的物质保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储蓄率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发展对消费需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储蓄率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增多。其中,储蓄结构畸形化带来的消费畸形,是比较突出的矛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中国的储蓄,主要是居民个人储蓄。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储蓄的结构也出现了很大变化。来自国际清算局的数据显示,在2000年到2008年间,中国国民总储蓄增长中有80%源于政府及企业部门,而非来自家庭。显然,这是储蓄结构畸形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国民储蓄出现畸形化,并不仅仅表现为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出现结构畸形的现象,在居民个人储蓄内部,同样存在畸形化现象。以家庭为例,55%的家庭没有或几乎没有储蓄,而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储蓄率为60.6%。也就是说,90%的家庭,只占储蓄总额的25%。这样的结构,显然是极不合理的。 由于储蓄的畸形化也带来了消费的畸形化。就政府资金而言,在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财力不断增多以后,政府的储蓄也越来越多。储蓄多了,不可能永远放在银行,而需要花出去。怎么花,由于预算缺乏约束,资金分配和使用缺乏监督,因此,政府在花钱方面,也出现了严重畸形的状态,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没有一点统筹协调、合理使用的感觉。这些钱都花向哪里了,没有一本明明白白的账,特别是公共事业、公共服务的严重短缺,就可以证明这些年来的钱没有花对地方。对企业来说,在花钱方面则越来越谨慎,很少再有企业愿意把资金投向实体产业。久而久之,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越来越低,储蓄率则越来越高,呈现了储蓄资金畸形化的状态。 储蓄畸形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也很大。一方面,有钱人都把高消费、奢侈消费当作最主要的消费目标。原因是,有钱人的钱来得太容易。特别是楼市、股市以及地下金融市场,包括腐败,都成了造富的平台;另一方面,穷人则因为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房价的过快上涨,也使得他们的消费出现畸形现象,太多的消费资金转向了住房,导致整体消费结构过于畸形。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更是把手中的钱全部投向了住房。这样的消费结构还能是正常的吗? 政府的储蓄,大多变成投资了,而且是非生产性投资。企业储蓄,则更多流向了炒作市场,而不是实体产业。可能给消费带来影响的,只有居民储蓄。实践证明,居民储蓄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那么的关注消费。 要想改变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就必须首先改变目前的储蓄畸形状况,让居民储蓄成为主流,而不是其他储蓄。那么,就必须在收入分配体制方面下功夫,让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合理参与分配,让企业能够更加关注实业,从而使社会财富分配趋于合理化。在此基础上,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增加公共事业的投入,让广大居民能够敢消费、愿消费、能消费。 不仅如此,过高的房价,不仅挤压了居民消费,也正在摧垮实体经济。在一些房价偏高的城市,实体企业正在加速撤离,长此以往,中国经济将在高房价下面临极大的风险。自然,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就不可能提高了,消费的潜力也都被房价挖光了。 所以,现行的储蓄结构是需要加强改革和管理的,只有储蓄结构合理,消费结构也才能合理。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