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2016年8月22日发布的《关于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经过1-2年努力,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取得初步成效,3年左右使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较明显增强。这一《通知》针对广大企业普遍关心的降低成本问题,提出了不少有力度的措施,是当前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 首先要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本上升并不完全是坏事。如果成本上升是由于生产要素价格的合理变化导致的,这有利于传递市场信号,促进优胜劣汰。近年来我国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有劳动力、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价格合理上升等原因,一些产能过剩、技术落后企业的成本上升,是有利于结构调整的。但是同时要看到,我国企业面临的高成本,还有不少人为造成的因素。比如,金融危机以来,为了刺激出口,很多国家货币贬值,高汇率给出口企业带来了一定负担。由于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未理顺,融资成本不能真正反映资金稀缺程度,企业融资成本较高。由于我国税收还是以间接税、流转税为主,导致税收负担主要加在企业身上,又间接转移到普通劳动者和消费者身上,虽然进行了营改增,但企业税负还是比较重。由于一些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有些地区要靠向企业收费,加重企业负担,等等。这次国务院的《通知》,就是要统筹解决这一类问题。 在企业的各种成本中,融资难、融资贵是企业感受最突出的,也是降低成本大有可为的方向。很多企业感到,近年来“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旦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盈利水平下降,银行就大量压贷、抽贷。有的企业,虽然已经进行了技术改造,但就是由于被银行抽贷,难以为新的产业融资。不少企业负责人都反映,他们的精力90%都用在解决企业资金困难上。有些企业取得贷款的实际利率为基准上浮5%-10%,部分银行将流资贷款额度改为其他成本较高的融资额度,企业融资成本变相增加。在中部某市调查发现,72.7%的微型企业64%的小型企业存在流动资金紧张问题,全市工业企业贷款余额占全市贷款余额的比重不到10%。 为此,《通知》把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作为重要内容,部署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融资中间环节费用、完善商业银行考核体系和监管指标、稳妥推进民营银行设立、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引导企业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等举措。当前,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还是间接融资,这些举措的出发点,就是要正确认识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让金融回归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轨道上来,吸取其他一些国家国民经济过度金融化的教训。金融的实质是通过调配社会闲散资金,为实体经济服务。但是,金融体系又有自我发展、自我循环的能力。一旦体制机制设置不合理、监管不到位,金融就会脱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轨道。近年来,我国政府为缓解企业融资困难出台了大量措施,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企业的感受还不够明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少资金进入了金融体系的自我循环,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这次部署的降低融资中间环节费用、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股权融资等措施,就是要破解这个难题,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