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上周末公布的7月金融数据引发人们强烈关注。据报道,整个7月人民币贷款只增加了4636亿元,同比少增1.01万亿元,而住户贷款就增加4575亿元,住房按揭贷款成了7月新增贷款的“中流砥柱”。 房地产“一枝独秀”到了让人震惊的地步,却独木难支中国经济大厦。房贷“高烧”只是一个症状,真正的病因是实体经济“虚化”导致产业资本“离制造化”,光是给房地产“退烧”,可能进一步导致“病情恶化”。 究竟是高房价吸引了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见异思迁”,还是制造业因利润“移情别恋”推高房价?这恐怕互为因果。实践证明,简单的遏制房价,政策层面已显“黔驴技穷”,房价越打越高;而“姜你军”“蒜你狠”等领域的投机行为层出不穷,资金就是不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与此同时,货币政策也进退两难:央行降息降准,低成本的资金“洪流”就会汹涌到股市、房市,实体经济被抽血;一旦收紧货币,“融资难融资贵”,受害最深的还是实体经济。 透过诡异的信贷数据看本质,房贷“高烧”、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折射的是产业资本“离制造化”与企业行为的“空心化”。但产业资本“离制造化”,也具有必然性。首先,后工业化阶段的经济服务化和产业结构“软化”是必然趋势。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因此遭遇了不少困难,产业资本逃离实体经济的现象较普遍。其次,我国产业环境的约束力不断增强,如高税率、资源要素价格上升、贸易摩擦等,导致“空心化”成为企业集体行为。 若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上世纪80年代,美国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明显低于互联网、房地产、金融投资等领域,产业资本大量涌入“互联网”等“新经济”领域。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在美联储连续降息的刺激下,产业资本并未回到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而是大量涌入了房地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美国政府才真正认识到实体经济的作用,并倾力实施“再工业化”革命。当时美国一些数据与我们何其相似。2008年金融危机前,美国国民经济中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比重超过20%,特别是金融业公司利润占全部公司的利润的40%。 因此,我们要跳出货币政策的思维模式,从产业资本、结构的视角来寻求方法。一是确立实体经济为主的产业政策,以宏观政策引导,防止产业资本“离制造化”;二是强化现代制造企业在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产业扶持引导资本回流;三是激励实体经济企业创新,提升利润率;四是拓宽民间资本在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渠道。五是挤压企业投机行为的获利空间。 发烧虽是症状,但是高烧也会“烧死”人,给房地产打退烧针则是当务之急。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