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正被互联网公司视作一个大风口,与传统金融机构不同,农村金融的“新玩家”们不是仅仅做贷款、还款,而是会渗透到三农的“全产业、全过程”。 过去,做农村金融似乎是政治任务,是扶贫课题。而如今,传统金融机构一听就皱眉头的农村金融却正在迎来“新玩家” 互联网公司。 农村金融,已从无人愿意开垦的“处女地”,变为互联网大佬眼中的大蓝海和大风口。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要在未来3至5年,在全国1000个县撬动万亿的社会信贷资源。京东已建成1500 多家县级服务中心,覆盖27 万个行政村。 A不是“颠覆”,是“拓荒” 与在城市被视为“颠覆者”不同,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则扮演“拓荒者”的角色。在一片荒芜甚至空白的农村市场,虽然困难重重,但也没有各种壁垒和天花板。 过去,一提到农村金融,自然首先会想到农村信用社。近年来,虽然大量农村信用社改革成为农村商业银行,但是诸多原因导致农信系统改革举步维艰,存款来源越来越少,还背着历史的包袱,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按照传统银行运作方式,缺乏担保、信用空白、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农村金融想做也没法做。农民没有正式工作,没有固定收入,集体土地无法抵押,不要说从银行贷款,连办信用卡都很难。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农村,有56.8% 的农户表示资金很紧张,而认为农村贷款不便利的农户占到69.6%。 这意味着大量的农村缺乏最基础的金融服务,无论财富增值或是融资需求,需求与供给长期得不到匹配。毕竟,金融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而农村金融这个巨大的市场,基本还处于半荒蛮状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 B金融下乡非孤立棋子 与电商下乡相辅相成 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京东,都不只是金融业务在农村战斗。做金融服务并不是一着孤立的落子,而是一盘大棋当中的关键一步。金融下乡与其电商体系的下乡相辅相成,他们在农村金融领域都不仅仅做贷款、还款,而是会渗透到三农的“全产业、全过程”,这也是他们与传统金融机构非常大的不同。 早在2014 年,阿里巴巴也启动了一个“千县万村”计划,要在未来3 至5 年内,投资100 亿元,建立一个覆盖1000 个县、10 万个行政村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蚂蚁金服的“千县万亿”无疑和阿里巴巴的“千县万村”相辅相成。阿里巴巴下沉的渠道,遍布乡村的“村淘合伙人”、菜鸟物流配合都成为金融得以渗透至经济末端“毛细血管”的重要支撑。 这些都成为互联网公司庞大的“地面部队”。“农村用户相对于城市用户,接收信息的来源渠道单一,我们主要通过乡村推广员、合作渠道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培训和推广,以点带面,教育农村用户。”京东农村金融负责人洪洁说。 蚂蚁金服农村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陈嘉轶表示,蚂蚁金服也是通过阿里巴巴的村淘合伙人以及合作伙伴(例如中和农信)来向农村用户介绍金融服务。“这两种方式都建立在提供服务的人对当地情况和农村用户比较了解的情况下。” C“新玩家”如何应对老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个爆发区域极有可能是在农村地区,往往是越落后的地方,对金融服务越是渴望,相应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空间就越大。但是农村互联网金融也是难啃的 香饽饽 。”91 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告诉记者。 在吴文雄看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可以便捷地推送金融产品和服务,不再受传统金融的网点限制,用户足不出户便可享受所需的金融服务。同时,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金融的运作模式拥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而农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好,智能手机并不昂贵,操作方便易学,农民使用互联网的门槛大大降低,农村网民数量和农村网民网络购物用户数都在快速增加。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 年12 月,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8.4%,规模达1.95 亿,这意味着大量农民的行为可被数据化。 陈嘉轶表示,目前蚂蚁金服在农村确实是做纯信用无抵押贷款。“通过村淘合伙人和合作伙伴(如中和农信)这种 线上+ 线下 的方式,审核贷款人以控制风险。这些贷款数据又会成为日后这些农村用户贷款的基础数据,进入良性循环。” 实际上,先于金融到达农村的电商业务,已经为蚂蚁和京东积累了大量数据。“互联网则能够利用大数据手段获得农户的消费、支付、物流等多种数据源,通过数据与科技手段描绘用户画像,同时,结合线下推广员以及其他合作伙伴的产品共同为农民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京东农村金融负责人洪洁说。 和传统金融一样,农村金融的业务逻辑中,风控始终是第一位的。虽然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风控,让“信用”成为稳妥的抵押物,但对于数据单薄的农村市场仅此是不够的。所以,蚂蚁和京东都是通过当地的合作伙伴,用“线上+线下”的模式进行考核与风控,高大上的线上平台与“土掉渣”(熟悉当地情况)的“地面部队”整合作战。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